西部发展论坛>>西部观察

用文化血脉的力量规约人心

时间:2017-05-13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任晓彤

清代学者龚自珍曾说,“欲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这不是危言耸听,对一个民族来说,本民族的文化是很容易被外来强势文化所吞噬,所消灭的。可见,文化血脉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是何等重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积累并形成的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 “传统”,其“神”在于传递,其“魂”在于“统摄人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重要的稳定器、 “定海神针”。人的价值观错了,一切都错了。习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定基础,是我们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涵养核心价值观,如果抛弃了传统文化,那就放弃了根本,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近代史上的鸦片战争,中国沦为殖民地后,有人就把中国落后,列强入侵的责任归咎于中国文化,认为孔孟之道阻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自此否定中国当代文明而崇尚西方文化和价值观成为思想界的主流,使我们对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不自信了。有的被误解歪曲,比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男尊女卑”、“无后为大”、“中庸之道”等等等等;有的被淡化,比如热衷于过洋节,却对中国传统节日很冷淡;有的被浅表化,比如,过春节就是吃肉喝酒、“端阳节”就是吃粽子,“中秋节”就是吃月饼,“清明节”就是上坟烧纸,只有其形而无其魂,根本不知道其中的文化内涵。有的甚至被当做封建迷信,比如,把《周易》算卦、“看风水”,把“学佛”等说成是封建迷信,认为是“糟粕”。

由于对传统文化这个民族之“根”的动摇、扭曲,被抛弃,致使当今社会出现了物欲横流,近利远亲,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奢华无度,诚信缺失,道德沦丧等许许多多古怪离奇的乱象、怪象、坏象。近百年来我们的固有文化大面积流失,中国人的思想文化正在向西方文化的轨道迈进。这种状况不尽快扭转,再过几十年,中国文化可能会被彻底葬送。文化自信心丧失是附着在民族心灵上的毒瘤,是文化自卑和对传统文化自暴自弃。这是文化的悲哀,更是民族的悲哀。

如何对待和有效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面,我结合这些年来学习传统文化所思所悟,谈如下建议:

一、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核心价值

文化建设既包括价值观、人格修养、礼乐文化、国家庆典、文化传播等大问题,也包括民族服装、节庆仪式、公民仪轨等细节性问题。为此,习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厚更广泛的自信”。文化自信既要重视传统文化,又要重视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就要走入历史纵深,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血脉。

以伏羲创造的《易经》为代表的“易道文化”,以轩辕黄帝创造的《黄帝四经》(《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为代表的“法道文化”,以老子创造的《德道经》为代表的“德道文化”,共同构成了我们的“根文化”,这就是2500年以前中国传统文化的“祖根”。在此基础上又衍生了儒家文化,佛学传入中国后,从而形成了以道德根文化为主根的道学与以儒学和佛学为辅根的中国国学根文化。

中国历史上尽管也有过战乱和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主流。对于这一点,英国史学家汤因比与日本学者池田大作的对话集《展望21世纪》中这样评论:“中国人比世界任何其他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的这种在政治上、文化上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正是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华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不断发扬光大。古圣先贤留下的传统经典对我们在中华复兴中的思维方式、道德修养、人文教化、治国理政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思想价值,能使我们尽快把西方文化熏(污)染了的真心恢复起来,把长期忘失了的孝心、恭敬心、真诚心以及关怀他人的仁慈之心找回来,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引领人们行真、善、美大道。轻贱古人者,终将被后人轻贱。我们的祖先历经磨难而始终坚守价值理念,既是中华民族之魂,又是先进文化之源、是培植核心价值观的沃土。今天,我们党和国家强调和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认为至少有三层深意:一是增强文化自信对中国道德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支撑作用;二是强化传统文化对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功能;三是用文化的力量规约人心。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强化文化自信,让文化为发展注入灵魂,规范方向,已经成为保证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急迫任务。

西部专题
名家专栏
西部动态
西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