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西部观察

用文化血脉的力量规约人心

时间:2017-05-13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任晓彤

二、以德孝文化为切入点,弘扬核心价值观

恢复人道的教育,即使再恶的坏人也能恢复成好人,因为人性本善,人都是能教得好的,就看你教不教,怎么教。缺德就要补德,不孝就应教孝。

何为道?何为德?何为孝?“道”,就是规律、法则;“德”,就是按照规律规矩做人做事;孝,就是“子承老也!”德与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价值,是中国传统伦理,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习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要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讲德孝文化,首先得从个人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官德、商德等入手,还有家风、乡风、民风等。如何使德孝培育接地气,有成效,我有三点思考:

一是不断创新形式,找准共鸣点。深挖本地“孝亲敬老”的孝文化,将孝善文化与古街、庙会相结合,以本土化典型和特色活动让群众耳濡目染;让德孝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从各自角度找准相应群体的情感共鸣,使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更具亲和力。

二是不断创建阵地,扩大覆盖面。充分利用农村撤并后的校园、闲置宅院建立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利用公共活动场所组建群众性文艺演出队,自编自演德孝教育节目;组建各类志愿者服务队伍,广泛开展各项义工服务活动。

三是不断完善制度,保证长效性。市县(区)党其魂,根本不知道其中的文化内涵。有的甚至被当做封委、政府应将道德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年评群众最不满意问题整改,道德建设投入考核督察评价等推进机制,公费医疗保险或新农合医保报销可上浮一定比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个人缴纳部分由地方财政负担,免费游览市域内各旅游景点,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等,通过建章立制,管根本抓长远。

通过德孝实践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以孝作为家庭伦理,以德作为社会共识,德孝天下,家国一体。总之,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引导、文化熏陶、行为实践、制度保障等,使优秀剧目演起来,文化场地用起来,文艺工作者动起来,老百姓乐起来,让核心价值观活起来。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里,外现于行动。

三、对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古代社会的经济条件和政治制度下孕育产生的,其世界观、历史观、文化观、伦理观、审美观等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烙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绝不能简单复古,也不能盲目排外,而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习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加以继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与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于新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生命力。比如传承孝道文化,不是对传统孝道照学全收,而是有选择地进行“扬弃”,既要坚守养亲、尊老、爱老等传统孝道的精义,又要摒弃“光宗耀祖”、“埋儿奉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类的愚孝,要把传统孝道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赋于新的内容。把孝敬父母的传统孝道引申扩展为爱祖国爱人民的“大孝”,把立身立功转化成为现代化建设建功立业的不懈追求等。中华民族讲求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并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了我们的民族特色。但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必须确立正能量的评价标准,决不能把“对外开放”变成“丧失自我”,也不能把“改革创新”变成“ 数典忘祖”。

毛主席曾经说过,“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总结,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只有合理继承和发展,创新和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会焕发出强大生命力,源源不断地为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滋养,从而孕育发展成为一种与传统对接,与社会主义相符,与现代文明相融汇的新型现代文化。(作者周茂兴,汉中汉家发祥地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曾任汉中日报社党委书记等职。原文标题:《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核心价值观》,本刊有删节)

西部专题
名家专栏
西部动态
西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