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西部动态

切实保护好工业遗产

时间:2017-05-23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顾柠语

最近,宝鸡市原市长李均同志给我送来一本刊物,其中有几篇介绍有关保护工业遗产的文章。他建议我仔细看看,并呼吁各有关方面关注这个问题。

我利用了一整天时间认真阅读这几篇文章,深受启发,让脑子开了窍:原来被视为历史包袱的老工业区和其中的大量老矿山老工厂以及它们的生产设备等,竟然是一大笔财富,应该很好地加以保护,为今所用。

据文章介绍,工业发达国家对工业遗产一贯十分重视。北京大学教授唐晓峰说,他在美国留学期间在一次实习时,学校选的参观点竟然是去一座水电站遗址。当时他想,美国真是历史太短了,没有什么值得人们观赏的东西,竟然让我们来看这种“历史文物”。其实不然,在西方人看来,这种东西本来就属于历史,值得人们留连和纪念。他们说,难道早期工业化时代的遗迹不是历史吗?不值得纪念吗?

现在,人们有一种错觉,往往只从政治上认识近代历史,什么法国大革命、文艺复兴、明治维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时期遗留的一些旧址等,而忽略了在近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业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其实,这个历史进程中的不少东西是值得可歌可泣的。

还是这位北大教授举例说,他见到过一张中国早期工业创业史中的照片,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那是1894年7月3日,张之洞站在山上眺望由他创办的汉阳铁厂的情景。这张照片的魄力,不仅在于历史名人的写真,而是身着清朝顶戴官服的他与新式厂房、烟囱的合一,这是一幅被淹没了许久的历史景观,具有典型意义的时代缩影。

工业遗产的内涵是什么?专家们认为:工业化进程中的矿山和工厂的建筑、机器、生产装置以及厂矿区的大环境等。它的形成是历史进程中的产物。工业化初期,许多工程建筑物是历史发展的证明,其中绝大部分虽然已经结束了其功能性的服务价值,但它们依然可以帮助人们回忆起那段轰轰烈烈、莺歌燕舞的历史来!

据西方报刊介绍,早在十九世纪末,在英国就出现了“工业考古学”,成为保护工业遗产的启蒙。20世纪70年代,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遗产的认识,当时在国际上成立了一个名为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的国际性组织。后来,人们逐渐形成了共识,这大概是在本世纪初的事情。2003年7月,在俄罗斯的下塔吉尔市召开了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大会,通过了国际工业遗产保护领域的纲领性文件——《下塔尔宪章》。

重视并成功保护工业遗产的国家首推英国和德国。现在,在世界遗产名录里就包括了建于1779年的英国大铁桥和德国的弗尔克林炼铁厂等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的一些工业遗产。

从一个地区来说,保护工业遗产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它有4500平方公里,600多万人口,包括了埃森、杜塞尔多夫、多特蒙德等数座重要城市。从1860年起先后经过100多年建设,形成了以煤炭开采、钢铁冶炼为主的工业基地。那里工矿林立,建筑物云集,商贸发达,形成了十分繁荣的景象。但是从20世纪中期起,却开始出现萧条冷落态势。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兴起,煤炭和钢铁工业的许多厂矿纷纷倒闭,建筑物严重破损。当地政府计划逐步把它们拆除,以便腾出地皮改作他用。可是在开始实施拆除计划时,有不少工程技术人员对一些早期工业建筑物留连不舍,他们认为那些堪称世界第一的东西被毁坏了十分可惜。于是,他们把这些建筑物和机器设备等拍成照片举办展览会,供人观赏,引起轰动。广大市民一致呼吁把它们保留下来,作为遗产留给后代。从而也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他们开始进行规划、开发。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一处具有世界规模的工业遗产保护区诞生了。现在,这里保留了大量有价值的原始工业建筑和生产设备等。他们在原工厂厂房的基础上建立起大型博物馆,原有建筑物和机器设备等都被保留下来,以供人们参观,馆内还可以通过视频录像再现当年深井下矿工们的艰苦生产环境和平日的贫苦生活条件,连原有的锅炉房和锅炉也保留下来,改造为设计中心和学校,供学员上课和其他人员观赏之用。不仅如此,他们还广泛种草种树,改善生态环境,一片片绿地出现了,被污染的河道流淌起碧波,把一些空地和拆除无保留价值建筑物后的场地建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现在,一个东西长达70公里,面积达800平方公里的工业遗产生态保护区已经形成,成为鲁尔地区的一大亮点。

再有一个典型例子是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市。在它的中心区有一座原来生产子弹的工厂,他们并没有把厂房拆除,而是请日本著名设计师黑川纪章重新进行规划设计,在原厂房的基础上改造成一座现代化的购物中心,使这座大厂房显得新与旧、现代与传统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座现代化的商厦为老厂房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类似的例子在欧美国家是很多的,无须赘述。

据一位朋友说,上海在继改造旧街巷成为“新天地”之后还要采取更大手笔,他们计划充分利用即将搬迁的著名的江南造船厂旧址建设世博会西区。厂区内的历史性建设将分为保护和保留两大类,保护类将永久保存,初步规划有历史价值的原造船局二号船坞将作为世博会文化场所;原飞机库将改为企业展馆;原造船办公楼将改成造船博物馆;原海军司令部旧址将建成文化设施等等。另外他们在改造黄浦江沿岸工程中,把一些有保护价值的建筑物都精心进行了维修保护和利用。

还有,辽宁省也加强了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沈阳市在拆除数百个大烟囱时有意识地保留了若干个,以便留下工业化初期的痕迹予以纪念。

陕西虽然工业化进程开始较晚,遗留下来的东西不多,但也不是根本没有,在延安黄土高原上不是就遗留下了在慈禧时代兴建的中国大陆上第一口石油井吗!抗战期间,不是有一批工厂从沿海迁来陕西吗!爱国将领杨虎城兴办了多项利省利民的工程。所有这些都值得保护和纪念。特别是在建国初期,国家156项重点建设工程在陕西就建成了24项,其中有些建筑物和机器设备就有保护价值,如843厂生产炮弹壳的设备是苏联缴获德国法西斯战利品转售给我国的,很有保护价值,但据说已被当废铁处理掉了,十分可惜。再有,在三线建设时期,陕西共建设了400多项工程,分布在48个县、450多个点上,其中有相当一些属于高精尖工程项目,有的在深山中,有的被深山洞隐蔽起来,它们为祖国的国防现代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有些工厂和研究所早已搬出深山,其建筑物多被闲置,厂区荒芜,有些可加以保护利用。还有陕西有许多产品属于新中国第一,如第一个芯片、第一台显像管、第一台大型飞机发动机、第一台潜艇发动机、第一架大型轰炸机和运输机等,如果厂房建筑、生产设备和产品原物还存在的话均应视为工业遗产。还有,铜川市是我省老煤炭工业基地,为我省推进工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在,在那里有几座矿山已因资源枯竭被关闭。我想,可以学习鲁尔区的经验,对那些有条件的矿山很好地加以保护利用,把它们建成老矿山博物馆,供人观看,教育后代。

总之,我认为李均同志的建议值得人们高度关注。希望省上有关部门能够组织力量,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制定出我省工业遗产保护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把那些有价值的东西很好地保护起来。现在参与过陕西工业化起步时期工作的一些同志还健在,他们熟悉那段历史,可以说是历史的见证人,请他们回忆、记述、写文章,可以为有关部门提供一些线索和建议,为我省保护好工业遗产献言献策。我们还要大声呼唤,希望全社会对保护工业遗产多加关注,把那些有价值的工业建筑和设备等能够保留下来,给后代留下一批可观赏、纪念的历史遗产,让大家不要忘记工业化初期那段艰苦奋斗的历史!(张勃兴 中共陕西省委原书记)

西部专题
名家专栏
西部动态
西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