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西部专题

谁开启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大门?

时间:2017-05-23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顾柠语

对中国工业遗产的保护,是从一个艺术家对北京798闲置老厂房的租用开始。

2002年,中央美院隋建国教授无意中走进了北京798老厂区。他用艺术家独有的眼光,发现了798厂对于艺术创作的独特优势。这里原有厂房的高大空间,少有的德国包豪斯建筑风格,经过富有创意的改造和装修,可以变成为富有特色的展示和创作空间。在他入驻后,艺术家们开始大批进驻798,原来被闲置的老厂房变成了艺术家的工作室、画廊,这极大地推动了798艺术区在短时期内的迅速形成。从此798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窗口,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大众的广泛关注;继长城、故宫、天坛之后,798成为北京旅游必去的景点之一,成为北京时尚文化的新地标。

谈起北京798艺术区的历史,必须从新中国的工业化开始说起,北京798艺术区所在的地方,是新中国“一五”期间建设的“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即718联合厂。718联合厂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前苏联和民主德国援助建立起来的。1952年,联合厂在京郊毫无工业基础的酒仙桥地区筹建,1954年开始土建施工,1957年10月国家领导参于了开工典礼并宣布开工生产。 其速度之快在建国初期是罕见的,它凝聚着老一代领导及建设者的辛勤劳动。这一先头作用永远载入了中国电子工业发展的史册。718联合厂建成后对国家的经济建设,特别是对电子工业的建设、国防建设、通信工业的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1964年4月,四机部撤消718联合厂建制,成立部直属的706厂、707厂、718厂、797厂、798厂及751厂。2000年12月,原700厂、706厂、707厂、718厂、797厂、798厂等六家单位整合重组为北京七星华电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七星集团是北京市及电子城园区最早一批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对原六厂资产进行了重新整合,一部分房产被闲置了下来。为了使这部分房产得到充分地利用,七星集团将这些厂房陆续进行了出租。现在的798艺术区也称大山子艺术区,是对七星集团属下这一区域的统称。

但在2002年,工业遗产对于艺术家们来说还是个陌生的词汇,他们感兴趣的是798低廉的房租、高大的空间、冷酷的氛围,以及可以随心所欲大胆改造的宽松环境。他们对798工业建筑的改造利用是无心插柳,但却开启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大门。

从《下塔吉尔宪章》到《无锡建议》

即便世界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已经具有百年历史,中国工业遗产的保护也有十余年,但据相关机构的问卷调查,依然有60%的人们对“工业遗产”的概念仅仅局限于字面理解。

保护工业遗产的活动起源于英国。早在19世纪末期,英国就出现了“工业考古学”,强调对工业革命与工业大发展时期的工业遗迹和遗物加以记录和保存。

英国最典型的保护案例是索尔泰尔工业区。修建于1850到1863年的索尔泰尔工业区,是世界上第一个大型工业住宅区。它有鲜明的哥特风格,又融入乡村环境,整个布局和架构极好地反映了19世纪中叶的慈善家长作风。尽管大约有占总数1%的建筑物被拆毁,但那些存在于当时铭文上的大型综合体仍然是完整的。它为英国及其他国家类似工业区的发展提供了模型。

之后,世界上陆续出现了一批令人流连忘返的工业景观。比如德国著名的“鲁尔”钢铁城公园。

1973年,在世界最早的铁桥所在地——铁桥峡谷博物馆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工业纪念物大会(FIC-CIM),引起了世界各国对工业遗产的关注。

1978年在瑞典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工业纪念物大会上,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宣告成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致力于促进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性组织,同时也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工业遗产问题的专门咨询机构。自此,工业遗产保护运动迅速波及所有经历过工业化的国家。

从2001年开始,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了一系列以工业遗产保护为主题的科学研讨会,促使工业遗产在《世界遗产名录》中占有一席之地。

成为世界遗产的工业遗产,比较有名的有加拿大的里多运河,全长202公里,起自渥太华的西南面,溯里多河而上到达里多湖,再取道卡塔拉奎河进入安大略湖,沿河共建有47座船闸和53个水坝,是19世纪工程技术的奇迹之一。秀丽的里多河横贯全城,为首都平添了几分亮色。如今,它最为人知的美誉当属"世界最长的滑冰场"。每年2月中旬渥太华为期十天的冬季狂欢节(Winter Carnival)就在结冰的里多河上举行。冰雕展、雪橇活动、破冰船之旅、冰上曲棍球赛、雪鞋竞走以及冰上驾马比赛等精彩活动,吸引着各色的滑冰服穿梭来去,形成五彩人流。

玻利维亚的波托西城,海拔3967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城市,于1987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在16世纪,波托西城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城市,拥有复杂的工业体系。该遗址由工业遗迹塞雷里科组成,城中还有卡萨德拉莫内达集镇、圣洛伦佐教堂、贵族住宅区和工人居住区。波托西城最负盛名的是皇家铸币厂。19世纪中期,随着银矿因过度开采而枯竭、银价下跌,波托西的经济状况也开始走下坡路,铸币厂最终停产。现在,铸币厂已经变成了博物馆,不仅展示着铸币厂各个时期的钱币,还有铸造钱币和给钱币称重所用的工具以及各个时期不同的铸币方法。波托西是现代重要银矿山中的最优秀例子。它广泛传播了受印第安文化影响的巴洛克式和马提斯式的建筑风格,对安第斯山中部地区的建筑风格和纪念碑艺术发挥着持久的影响。

2003年7月,在俄国下塔吉尔,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大会上通过了由该委员会制定和倡导的专用于保护工业遗产的国际准则,即《下塔吉尔宪章》。宪章阐述了工业遗产的定义,即“凡为工业活动所造建筑与结构、此类建筑与结构中所含工艺和工具及这类建筑与结构所处城镇与景观,以及其所有其他物质和非物质表现,均具备至关重要的意义”;“工业遗产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包括建筑和机械,厂房,生产作坊和工厂,矿场以及加工提炼遗址,仓库货栈,生产、转移和使用的场所,交通运输及其基础设施,以及用于居住、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由此可见,工业遗产无论在时间、范围还是内容方面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2005年10月,在中国西安举行的第15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做出决定,将2006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定为“保护工业遗产”,成为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诞生日。这一天,由国家文物局、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江苏省文物局和无锡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通过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无锡建议》,标志着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管理和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

2006年5月国家文物局下发《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在国家层面拉开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序幕,掀起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高潮。

遍地开花的中国工业遗产景观

《无锡建议》之后,《武汉建议》、《北京倡议》、《杭州共识》等多份以城市命名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会议文件相继发布,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和国人认识到工业建筑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工业遗产是城市社会发展的忠实记录,体现着人文关怀,绵延着文化传承,失去它,就割断了城市的历史。

10多年来,从北京798艺术区发轫,国内城市纷纷在利用工业遗产和焕发城市记忆中阔步前进。上海、天津、重庆、沈阳、西安、武汉、南京、常州等城市已经开展了工业遗产保护的探索,也产生了一批影响较大的工业景观。

在华北,北京798无疑是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第一样本。作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时尚新宠,一个过去与未来、现实与奇幻组合的试验场,798 从军工厂到艺术区,从工业到后工业,从沉寂到活跃,从保守到创新,从封闭到开放,从纯民间到政府的介入,一切的转变都是在不经意中“转瞬”即成。她一边是工厂,一边是画廊;一边是工业生产,一边是艺术创作;一边是秩序规范,一边是率性随意,一边是骑车的工人,一边是自驾车的艺术经营者,大家行驶在同一条大道上,奏响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乐章

在华东,上海作为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大都会,工业遗产极其丰富,仅以杨树浦附近为例,就拥有众多的中国工业文明之最:中国最早的机器造纸厂上海机器造纸局(1882年);中国最早的机器棉纺厂上海机器织布局(1890年);中国最早的外商纱厂怡和纱厂(1897年);中国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厂房怡和纱厂废纺车间锯齿屋顶(1911年);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工部局电气处江边电站(1913年);中国最早的煤气供热厂大英自来火房杨树浦工场(1934年)等等……都是上海民族工业的见证。目前上海利用老厂房建设了田子坊、八号桥、创意仓库、传媒文化园等创意产业集聚区,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左右。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选址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未来馆,前身是始建于1897年的南市发电厂,其建筑主体长128米,宽70米,高50米,建筑面积31088平方米。高达165米的钢筋混凝土烟囱笔直高耸,具有极强的标志性,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历程,昭示着浦江两岸新一轮的历史机遇和文化创造。改建后,其建筑面积将增加至4万多平方米,拥有12个展厅,是中国大陆第一座公立的当代艺术博物馆。

在江南,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矗立在风景秀丽的武汉汉阳月湖堤畔。汉阳铁厂是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我国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是我国钢铁工业的摇篮。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20世纪初叶,武汉以“东方芝加哥”驰声于海内外。很少有人知道,“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的创建,发端于卢森堡大公国的一次历史追溯。当年援建汉阳铁厂的卢森堡专家后裔专程来汉阳铁厂“寻根”,将他们珍贵的文献资料、相片汇集成册,全部复印装帧赠送给武汉。这套珍贵的资料如今成为海内孤本和镇馆之宝。武汉人被深深触动:外国人都如此重视这段历史,武汉为何连个纪念馆都没有。于是汉阳铁厂筹办建立博物馆。2002年,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正式落成,成为唯一保护“汉阳造”遗迹的博物馆。

在东北,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长春一汽老住宅建筑群,是北国一道亮丽的风景。漫步在一汽东风大街,到处可见中西合璧、华丽凝重的老街区建筑。那高耸的大屋顶、烟囱似的气窗、雕琢的廊檐、小巧的阳台、高高的门楼……无不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一汽人亲切地把这些颇具俄罗斯风情的老宅子称为大屋檐、小屋檐或叫标准宿舍。 2006年,历经风雨沧桑的老宅子经过一次大规模的楼体粉刷、修缮,焕然一新。2007年,部分“大屋檐”和“小屋檐”又被列入长春市首批保护历史建筑名录。而在沈阳铁西区,将具有时代记忆的工业建筑改建成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机组成部分,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类博物馆——中国工业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记录工人生活的工人村主题博物馆群则是一座真正社区化的博物馆,极具个性。

在中原,洛阳建设路沿线,排列着中国第一拖拉机厂、洛阳矿山机器厂、洛阳轴承厂、洛阳铜加工厂,是洛阳最重要的工业遗产区。“一五”时期建设的洛阳工业区,布局合理,规划科学,被誉为“洛阳模式”,公认是当时中国工业区最好的规划,在世界上也具有一定的名气。在洛阳市民的呼吁和推动下,洛阳涧西工业街区已经成为全国工业遗产保护的一个成功案例。

像一块块璞玉,像一颗颗珍珠,像一串串戴在城市颈项的项链,我国工业遗产多姿多彩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唤起一个又一个城市的记忆,闪耀着中国城市不同的文脉。这些保护工业遗产、复兴工业文化的成功范例在合理利用中为城市积淀丰富的历史底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也为城市经济未来发展带来许多思考和启迪,更能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不可移动文物总量为76万多处,其中建筑类遗产总数达40万处,并且大量的工业建筑遗产尚未纳入。已经开发和正在开发的工业遗产项目超过300多个,有11处工业遗产成为“国保”单位,并进入申报世界工业遗产的预备名录。这11处工业遗产有: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青海省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南通大生纱厂、中东铁路建筑群、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石龙坝水电站、个旧鸡街火车站、钱塘江大桥、黄崖洞兵工厂旧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导弹卫星发射场遗址等。

在这11处工业遗产中,年代最“久远”的是建于1890年的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这个由清末洋务派官员张之洞创办的钢铁工业遗迹,曾是中国近代最大的钢铁煤联营企业。目前保留下来的旧址包括冶炼铁炉、高炉栈桥、日欧式建筑群、天主教堂等。

最“新”的工业遗产是建于1958年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导弹卫星发射场。1966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号卫星从这里升空。到1994年这个基地退役为止,共发射过25颗人造卫星。此外,这里还是中国最早的导弹实验场。在遗址附近的烈士陵园中,埋葬着400多位为新中国国防科技和航天事业捐躯的烈士遗体。

还有由中国著名桥梁设计师茅以升主持设计的杭州钱塘江大桥,于1937年建成通车,它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特大桥,当时在世界上也是先进的。

国家文物局日前发布新闻说,具有特殊意义的上海江南造船厂、北京首钢等旧址也有望进入下一批工业遗产的“国保”名单。

当下,我国正在进行老工业城区的第二轮集中改造,一大批工厂将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消失。当炼钢的锤声渐渐远去,熔炉的烈焰慢慢熄灭,一座座巨大的烟囱告别晨钟暮鼓时,如何面对大片工业遗迹,保存这些反映时代特征、记录人类活动信息的工业遗存,让子孙们在明天、后天依然看到祖辈劳作的身影,是当代人必须着力解决的课题,也是一个沉重的课题。

目前,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工作存在4个不足:一是重视不够,工业遗产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比例较低;二是家底不清,对工业遗产的数量、分布和保存状况心中无数、界定不明,对工业遗产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保护理念和经验严重匮乏;三是认识不足,认为近代工业污染严重、技术落后,应退出历史舞台;四是措施不力,使不少应该保护的工业遗产在城市建设中消失;五是全国已经开发利用的工业遗产项目,效仿北京798 成为一股风潮,缺乏系统的规划,在商业利用上大多“千人一面”,亟需扭转。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曾经撰文呼吁: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对工业遗产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要像对待历史文物那样对待工业遗产。面对有限的保护资金,面对一些重要的遗址和文物渐渐消失的状况,不仅要靠政府的支持,更要有社会力量的协助,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勇气,也需要更富有创意的探索。(王云岗)

西部专题
名家专栏
西部动态
西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