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西部专题

陕西 156工业遗产最多的省份 —— 关于陕西工业遗产现状的调查

时间:2017-05-23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顾柠语

烟囱林立,机器轰鸣,井架高耸,电网密布……这一切,曾经是中国城市欣欣向荣的画卷。

在《建筑师梁思成》一书中有这样的描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领导人一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就希望看到对面都是烟囱。因为这是国家正在日渐强大的标志。

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从古代到今天,尤其是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民族工业、国外资本工业,以及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都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大量各具特色的遗产,由此构成了中国工业遗产的主体,形成了一个时代的独有符号。

从中国工业遗产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印迹,一段社会经济发展史,一部不屈民族浴血奋战的纪实,一曲工人阶级发愤图强的凯歌……这种文化不像是诗歌、文学或音乐,旖旎动人;这是一种雄壮宏大的工业文化篇章,是一个相对静态的人类大力改造自然的历史文明。

可是,这些城市记忆,这些工业遗产正在在岁月的侵蚀下变得破败流离,成为老旧过时的代名词,一些政府主管部门的官员甚至根本没有听说过“工业文化遗产”这一概念,一些历经百年甚至是代表了工业时代的典型建筑和遗存被看作城市的疮疤,在推土机下被夷为平地。

幸运的是,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深刻认知,如何有效地保护和拯救工业遗产,成为全国性的热门课题,几乎每一个城市,都在为工业遗产的保护而忙碌起来。

近代工业遗产的滥觞

陕西,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有着厚重的篇章。它有多少工业遗产,又呈现那些特色?我们又该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些工业遗产?

从陕西工业文献来看,陕西的近现代工业历史以西安为典型代表,按照时间来分有四个阶段。

1840--1911年,鸦片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的萌芽阶段。在这一时期,陕西作为西北内陆省份,除了手工业,近代工业生产很难找到记录。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洋务运动开始后,1869年,左宗棠创立了西安机器局,这是西安近代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工业企业,尽管其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军需需要,规模比较小,而且存在时间也很短,到1973年西迁到兰州,但是其意义和影响极为深远。

1912--1936年,民国后至抗战前的初期发展阶段。20世纪30年代,由于日寇侵略,国民党提出开发西北的额策略,加上陇海铁路向西安的延伸,西安出现了四大铸铁工厂(亚力 义聚泰 同发祥 德记)、十七路军汽车厂(骊山汽车制造厂前身)、陕西省印刷局和西京电厂等。

1937--1948年,抗日战争至解放前快速发展阶段。抗日战争爆发后,作为大后方军事经济战略重镇,国民政府陪都的西安,迎来了一次工业发展机遇。30年代到解放前,西安民族工业蓬勃发展。这一时期,产生了大华纺织厂、成丰面粉公司、华峰面粉厂、西安集成三酸厂、西安华西制药厂、中南火柴厂、雍兴公司长安印刷厂等一批民族工业。值得一书的是1939年,西安回坊穆斯林实业家马福泽、社会活动家程正光、工商业家傅子和各投资2000银元合股创建建国机器制造厂,当时是全国穆斯林最大的抗战兵工厂,地址设在西安大麦市街中段(后为西安模具厂,1970年更名为西安市第三机床厂)。

抗战时期,宝鸡随着陇海铁路的建成通车,沦陷区的民族工业大举内迁,陇海铁路宝鸡机车修理分厂(今宝鸡石油机械厂)、荣氏家族汉口申新第四纺织厂(今陕西第十二棉纺厂)、西北机器厂等17家工厂落户宝鸡。当时为了促进工业生产,解决战时物资需求,在外国友好人士的倡议和各派抗日进步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全国第一家工业合作社—— “大华手工铁器合作社”在宝鸡成立。

在延安,边区原来的工业只有清朝时开办的一个延长油矿,经过大生产运动,到1944年则办起了11个造纸厂、2个肥皂厂、12个被服厂、8个工具厂、4个印刷厂、3个陶瓷厂、23个纺织厂等77个公营工厂。比较有名的企业有:延长煤油厂、陕甘宁边区机械厂(下属茶坊兵工厂、温家沟兵工厂等四个分厂)、军工局炼铁部、贺龙铁厂、中央印刷厂、难民纺织厂、新华化学厂等。

1949--1978年,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工业体系形成阶段。解放后,一五期间和三线建设时期,西安、宝鸡、汉中被列为国家重要建设城市。以西安为圆心形成了方圆300公里范围内的陕西工业圈,陕西逐步建设成为以电力、燃料 化学 机械 纺织 电子、国防等为主要工业的综合性省份。西安、汉中、宝鸡的工业发展最为突出,基本上在陕西构成了一个具有“三角架”的国防军工布局,尤其是西安,完成了国防科技、能源和民用机械体系的构建。

现实是陕西近代工业遗产,如今大多已经被破坏或不存在。

比如西安机器局、成丰面粉公司、 西安华西制药厂、中南火柴厂、十七路军汽车厂、原四大机器铸铁工厂等工业企业原厂址都已经不可见,更别说工业遗产的留存,仅有少量的历史文献资料记载。目前西安近代工业遗产现存仅有大华纺织厂和华峰面粉公司的磨粉机楼。

宝鸡现在保存较好的,有一处抗战时期的工业遗存。宝鸡市原申新纱厂(现宝鸡大荣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是被林语堂称之为“中国抗战时期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的窑洞工厂。据史料记载,20世纪30年代,长江三角洲经历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等大型战役后,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所在长三角的工厂已经是千疮百孔,为了能够更好的保存仅有的一些民资工业,荣氏企业决定向抗战大后方搬迁工厂。1939年,荣德生的女婿李国伟决定将企业搬迁到大西北的宝鸡。4月起,申新四厂在李国伟的主持下搬迁到了宝鸡。 随着西安大华纱厂遭到日军飞机的猛烈轰炸,李国伟当时就产生了挖掘窑洞修建工厂的想法。1941年2月,窑洞工厂全部竣工。全厂共有窑洞24个,长度在60米以上的有7个,最长的有110米,中间有6个横洞穿过,窑洞全长有3里半的路程,面积有5000多平方米,建成后,纺织设备的70%都安装在这里。 1941年4月19日,窑洞工厂正式运转,也开创了中国抗战期间的一个神话。

延安的近代工业遗产,现在保存较好的有“二战区兵工厂”,位于宜川县壶口瀑布西岸的寨子沟内。当年阎锡山退居秋林时,把好多工厂搬建在宜川,兵工厂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工厂位置非常隐蔽,外界很难发现。厂房建造也很特别:主体是东西长约1百米的大石拱窑洞。南北各有许多小窑洞,从内部看,好像是一个具有宽敞走道的双面楼。在周围的各沟岔,还有许多屯兵的土窑洞。而诸如陕甘宁边区机械厂等红色工业遗产,大多被岁月湮没。

156工业遗产最多的省份

陕西的工业发展,在建国后得到飞速发展。“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到1957年,使新中国先后建成了以大中城市为核心的8大工业区。

在156个项目中,陕西分配项目在全国最多,西安17项,成为接受项目最多的城市。宝鸡有10项。这些项目是:

113厂西安航空动力控制工程有限公司,

114厂西安庆安集团,

115厂陕西兴平秦岭航空电气公司,

212厂宝鸡宝成通用电子公司,

514厂陕西兴平华兴航空机轮公司,

782厂陕西宝鸡长岭机器厂,

786厂陕西西安黄河机器制造厂,

853厂陕西华达无线电器材厂 ,

248厂西安北方光电有限公司 ,

803厂西安北方华山机电有限公司 ,

804厂西安北方庆华机电集团有限公司,

843厂西安北方秦川集团有限公司 ,

844厂西安东方集团有限公司,

845厂西安北方惠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847厂西安昆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408厂陕西兴平柴油机厂,

以及西安高压电瓷厂、西安立井、陕西开关整流器厂、西安绝缘材料厂、西安热电站、铜川玉石凹立井等等,使西安产业格局和城市布局初步形成。于是有了老西安人口中常说的西郊的电工城,东郊的纺织城。而宝鸡仪表厂、宝鸡石油钢管厂、烽火无线电厂、陕西机床厂、宝光电工厂、宝鸡桥梁厂的崛起,促使宝鸡成为西部工业重镇。

156工程之后,国家三线建设也如火如荼得展开。

中共陕西省委原书记张勃兴曾就陕西工业遗产保护撰文,其中一段文字讲到:“在三线建设时期,陕西共建设了400多项工程,分布在48个县、450多个点上,其中有相当一些属于高精尖工程项目,有的在深山中,有的被深山洞隐蔽起来,它们为祖国的国防现代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曾任陕西省国防工办综合计划处处长、陕西省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副主任回忆:1964年至1969年,国家国防工办以及当时的第二、三、四、五、六、七机部等中央30多个部门,都派来了勘察选址工作组。“我掌握的数据,当时总共勘访了陕西的44个市、县,翻越了五百多条沟,选定计划“三五”在陕建设243个项目,其中西安地区30个,渭南40个,咸阳9个,宝鸡24个,安康31个,商洛13个,延安12个,汉中最多——74个”。

回眸陕西三线建设,从1964年逐步展开,到1979年基本结束,新建、迁建国防工业项目109个,按行业分类,航空工业33个,主要在汉中、西安;航天工业24个,集中选点在西安蓝田、宝鸡凤县;兵器工业11个,分布在西安周边;电子工业28个,商洛、宝鸡、铜川山区都有;核工业12个,主要在西安、汉中;船舶工业1个,在宝鸡凤县。

此外,国家和地方还投资37.6亿元建成了一批配套企业,像陕汽、陕西汽车齿轮厂、宝鸡秦川机械厂、金堆城钼业公司、华山半导体材料厂,以及秦岭、韩城、渭河、略阳等几个电厂,还有石泉水电站、略阳钢铁厂等一批机械、电力、冶金、化工、轻工项目,都是那时建起来的,推动了陕西基础工业的发展。

文纯祥举了一个例子:“比如陕西汽车齿轮厂,1968年在宝鸡蔡家坡渭河南岸秦岭脚下的一个小山沟里开始建厂,6年后便研制生产出了我国第一代重汽车变速器。现在的陕西法士特集团,就是陕西汽车齿轮厂,是我国最大的重型汽车变速器和汽车齿轮生产企业、出口基地。前一向我看了新闻,说公司的重型变速器产销量世界第一,是中国汽车工业50强、中国机械工业1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

文纯祥对三线建设有着浓浓的情结。他说从经济发展上看,三线建设时期,中央各部门在陕西安排了数百个项目,促进了陕西经济发展。另外,从精神遗产来讲,当年有句话叫“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真的是无私奉献。从上海、北京、天津、辽宁等省市的骨干企业、科研院所,调来了十多万名技术骨干,告别生活优越的城市,扎根偏远的山区,开山铺路,支援陕西三线建设。历史的烟尘已经远去,但这种精神,至今仍是激励我们前进的财富。

在三线建设推动下,陕西国防工业实力增强,航天六院、四院、五院西安分院、九院、西安骊山微电子公司和电子三十九所研制的核心产品和设备,在航天事业中举足轻重。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以及新一代运载火箭工程,都有陕西三线企业和科研院所的重大贡献。

西安作为156工程落户最多的城市,三线建设的核心城市,陕西作为全国156工程最多的省份,全国三线建设项目最多的省份,相应的,也是156工程和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最多的省市,只是目前有多少遗产被登记,有多少在消失,还没有一个详细的数字。

擂响保护城市文脉的大鼓

保护工业遗产,就是保护城市发展的文脉。政府和所涉及的企业要扮演什么角色?智库、民间团体又该扮演什么角色?

来自陕西官方的消息提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陕西的部分传统工业逐渐衰退,许多有价值的工业遗产面临着在企业停产关闭中被拆毁,大量珍贵的企业档案信息流失。2008年的时候,陕西列入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仅有位于延长县的“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

在全国保护利用工业遗产的热潮中,陕西从2008开展全省工业遗产普查以来,工业遗产保护取得初步成效。除延长石油延一井旧址外,西北一印旧址也列入了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在建设性的保护利用工业遗产上,陕西也建成了几个样本。

西安大华·1935。

大华纱厂始建于1935年,是西北地区建立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现代棉纺织企业。70多年来,大华纱厂以其对中国民族工业的特殊贡献,在近代中国工业文明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成为西安乃至陕西近代工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因政策性破产的大华纱厂华丽转身,在承袭近代工业文明遗存的基础上,原纱厂旧厂房被保护性改造成集工业遗产、历史文化、现代商业为一体的大型文化商业项目——大华·1935,成为涵盖文化艺术中心、工业遗产博物馆、小剧场集群、购物街区等多种功能、多样文化、多元消费的历史文化街区。其中最具特色的大华工业遗产博物馆,运用原大华纱厂大量珍贵的历史实物和生动翔实的历史资料,展现了陕西乃至西北地区近代民族工业从萌芽到发展壮大的整个过程,被誉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史的“活化石”。

铜川王石凹煤矿工业遗址公园。

2015年10月,铜川矿业公司王石凹煤矿因资源枯竭正式关停。为妥善安置富余职工,铜川矿业公司依托王石凹煤矿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与铜川市政府共同开发建设王石凹煤矿工业遗址公园,得到了陕西省政府的大力支持。该项目以煤炭工业为特色,以煤矿探秘娱乐、怀旧教育体验为主要功能,分为地面、井下两大空间,四大板块、十二大分区。项目建成后,不仅能够推动企业转型发展,协调带动区域内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多产业的复合发展;而且能够填补陕西区域工业旅游产品的空白,成为铜川全域旅游环线上的新亮点和探索资源枯竭型矿区产业转型的典型实例,也将是西北地区第一座集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体验、运动体验、休闲度假、教育感受等多功能于一体的“PPP”模式新型复合工业型遗址公园。

西安纺织城艺术区。

艺术区是在西安灞桥区纺织城原有老工业建筑空间内,由艺术家聚集形成的西北最大的艺术家创作群落,已经形成的艺术区面积约1.7万平方米。其中云集了诸如艺术展示机构、艺术家创造LOFT、设计、摄影、论坛机构等一批初具规模的创意空间,涵盖了绘画、陶艺、雕塑、摄影、服装设计等多种形态的艺术门类。运作方式主要以个体工作室为单位进行独立的创作及对外交流。

在另一层面,志在保护工业遗产的有识之士和智库积极配合着政府行为,并形成一股越来越大的重要力量。

中共陕西省委原书记张勃兴,陕西省政府原常务副省长张斌、宝鸡市原市长李均等一些老领导,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对保护工业遗产十分重视,做着力所能及的工作。张勃兴老书记还专门撰文呼吁《切实保护好工业遗产》,并写信给陕西省政府省长胡和平:“希望省上有关部门能够组织力量,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制定出我省工业遗产保护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把那些有价值的东西很好地保护起来。”

西北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作为西部著名的智库,主动承担起陕西工业遗产保护的课题研究。陕西省政府参事、西北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桂维民对记者讲:综合考察和分析,作为独特的历史遗存,陕西应该把保护工业遗产的主要方向确定在156工程项目和三新建设遗存方面。他说:“156项工程”和三线建设已成为建国初期艰苦创业精神的记忆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为科学保护这些珍贵遗产风貌,传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奋斗精神,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了一批研究者,正致力于制作一部12集的大型专题纪录片,名字为《国家记忆•回眸156陕西篇》。这部专题片的开拍,将对陕西保护开发利用工业遗产形成一个助推,为构建陕西工业记忆的格局做出贡献。”

记者发现,今年以来,陕西保护工业遗产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保护城市文脉的鼓点更加密集而具有冲击力:陕西省工业遗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省工业遗产保护规划进入实施阶段,一批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的示范项目确立,并开始工业遗产的保护立法工作;同时,决定对一些项目采取市场化运作,按重大文花项目予以支持。

但是同时,一些现象,也值得政府和开发者重视起来。作为一个工业遗产保护的志愿者,记者实地走访了“大华·1935”。虽然开发者在宣传上声势浩大,但是记者在现场的感触并不“华丽”。整个文化商业项目,正如网络上不少市民所说,除了起初的喧闹,大有越来越走下坡路的趋势。记者参观的那天看到,原厂区的利用率不到50%,大部分高大的厂房车间空空荡荡,除了大华工业遗产博物馆和大华剧场有很少的游客外,其他“街区”冷冷清清。这种景象,出乎意料,让人心头不由得浮上淡淡的忧虑。

应当承认,保护大量工业遗产,必须发挥比人类创造这些工业时大得多的智慧,探索出更广泛的方式。创意园区模式、博物馆模式、商务模式、公园模式、旅游模式、社区文化活动模式等等……各地在工业遗产保护上都在重新定位着自己的城市功能,其中不乏成功范例。借鉴创新、顺纹劈柴,陕西作为近现代工业遗产大省,必将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在全国工业遗产保护的舞台上,演出陕西特色的156节目,绘出三线建设的陕西画卷。(王云岗)

西部专题
名家专栏
西部动态
西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