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西部专题

汉中三线建设 距今最近的工业遗产—— 一个亲历者的“三线建设”回忆

时间:2017-05-23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顾柠语

记忆是一首歌,是一棵洒下绿荫的老树……随着时代变迁,“三线”这个词作为一个特殊时代的产物,已渐渐离我们而去,甚至几近消失。但历史的车轮总会在前进的道路上留下碾压的印迹,那些记忆中的词句以它特有的方式向我们讲述着那个年代的故事……

为何要开展三线建设?

20世纪60年代,中国进入多事之秋,尚未完全摆脱国内三年困难时期的阴影,周边局势又激烈动荡起来:在美国的军事援助下,台湾当局趁大陆出现经济困难局面,不断进行军事骚扰,企图反攻大陆;印度军队不断由中印边界东、西两侧侵入中国领土,进行无端挑衅;苏联派重兵进驻中蒙边界地区,战略导弹直指中国;美国制造“北部湾事件”,对越南北方进行大规模轰炸,战火燃到了中国南部边界。面对严峻的形势,一旦发生战争,我们的经济建设、民众生活将遭受怎样的新考验?

1964年4月,总参谋部提交的一份报告分析了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工业过于集中;二是大城市人口多;三是主要铁路枢纽、桥梁和港口码头多在大城市附近,还缺乏应付敌人突然袭击的措施;四是所有水库的紧急泄水能力都很小,一旦遭到破坏,将酿成巨大灾害。这份报告引起了党中央尤其是毛泽东的高度重视。他从存在新的世界战争的严重危险估计出发,提出“三五”计划应该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要搞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他说,现在沿海地区搞这么大,不搬家不行。不仅工业交通部门的企业要搬,大学、科学院、设计院都要搬。总之,一线要搬家,三线、二线要加强,以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

1965年6月16日,毛泽东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三五”计划初步设想的汇报后指示:计划要考虑三个因素,第一是老百姓,不要丧失民心;第二是打仗;第三是灾荒。此后,周恩来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上把毛泽东的三个因素概括成“备战备荒为人民”。

这一口号迅速传遍中国的大江南北,一场规模空前的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也在中国大陆中西部的13个省、自治区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所谓一、二、三线,是按地理区域划分的,是由中国大陆的国境线依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即受外敌侵袭的可能性)向内地收缩,一线地区主要包括位于沿海和边疆的省区,二线是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三线地区主要包括西南和西北地区,从行政区划上看,包括四川(含今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河南、湖北、湖南、山西的西部,广东的北部,广西的西北部。

据相关统计,整个三线建设在横贯3个五年计划的时间里,国家累积投资2052亿元,占同期全国基建总投资的39%。先后建成了10条总长8046公里的铁路干线,建设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配置了数十万台(套)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技术装备,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基地和新兴工业城市在崇山峻岭中拔地而起。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三线建设”又曾经是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字眼,直到1980年代建设结束才公开见诸报端,让更多人知晓。

大部队大部委纷纷挺进汉中

在那个年代,三线建设中的陕西被称为“一个打不烂的战略后方”,不仅夯实了陕西的工业布局,改善了交通等基础设施,至今利国利民,尤其在航空航天事业等诸多领域,依然贡献着特殊的力量。

1965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兼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罗瑞卿向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常委汇报了全国“三线”建设的战略布局意见,提出:“汉中地处战略纵深地带,地形要冲,地理条件优越,山川交错,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水资源充足,是国家重要国防工业、国防科研,国家高、精、尖重点骨干企业建设的良好基地。”“汉中,秦岭屏障于北,巴山横亘于南,汉江横贯于中,地形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位于祖国腹地,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必定能够发挥其重要的独特作用”。

1965年下半年,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总后勤部、第二炮兵部队、国防科委、中国科学院、高等教育部、铁道部、交通部、水电部、冶金部、石油部、化工部、轻工部、一机部、二机部、三机部、四机部、七机部以及省商业厅、省林业厅、省冶金厅、省煤炭厅、省化工厅、省森工局等中省单位先后来汉中进行选址、布点建设,共有中省88个大中型项目。

汉中三线建设首先引起周恩来总理的重视。当时,汉中的党政领导及广大干部群众当时对三线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缺乏思想准备,导致选厂址单位不断上报国务院、国家建委,提出要求尽快解决交通运输问题、电力问题、三材(钢材、木材、水泥)问题等等。国家建委主任谷牧向周恩来总理汇报了汉中“三线”建设布局和选点情况,周总理指出:“三个胖子(指铁路、二机部、三机部),挤一个门,进得去吗?总要一个一个进,铁路是先行,铁路修通了,工厂所需的三材才能进来,还是先上铁路吧!”

为了抢建汉中“三线”建设的进度,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69年11月7日决定“抢时间修建阳(平关)安(康)铁路”。铁道部立即调驻兰州的第一设计院和驻新疆乌鲁木齐的铁一局来汉中全面承担修建任务。汉中党政军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全力以赴,亲临一线,地区和各县成立了抢修阳安铁路指挥部,各县组成了民兵团,任务分段划片包干,并动员百万民工齐上阵,抢晴天,战雨天,风隔无阻,日夜奋战;各级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和广大群众同劳动、同生活、同住工棚,有的带病参战,有的群众致伤致残、甚至献出生命。1971年10月阳安铁路全线通车。

为了解决汉中“三线”建设所需电力问题,水电部从甘肃省刘家峡水电站(1969年2月发电,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电站)在全国首次长途输送33万伏高压线路,又从白龙江水电站输送22万伏高压线路,从丹江水电站、石泉水电站输送11万伏高压线路,并筹建陕西秦岭22万伏火电厂和略阳11万伏火电厂,并入汉中电网,解决汉中“三线”建没用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把汉中的三线建设列为国家第四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项目。中央军委从六大军区调来217部队、5317部队、221部队,8670部队、141部队、5911部队、851部队、825部队共2.8万多人的人民解放军施工部队,调来六大军区空军500多名支左人员参与工厂建设;国家建委又从全国调来精锐专业施工队伍3万多人,有辽宁省第四建筑工程公司,四川省重庆市第十建筑工程公司,国家水电部第一工程局,冶金部第九建筑工程公司,核工业部第二十一建设公司,第二十三安装公司,国家建工部机械化总公司第一土石方建筑工程公司,西北电管局电力建设工程公司,陕西省桥梁建筑工程公司;地方施工队伍有:河南、河北、四川、江苏、安康、汉中市、城固、南郑、勉县、西乡建筑工程队共1.4万人。众多的建设者云集汉中,是汉中现代史上的首次。

为了确保工程进度,国家建委又从全国各地调集大批物资支援汉中的“三线”建设工程。钢材来自上海、北京、天津等12个省市的25个钢铁厂,进货8.7万多吨;木材来自全国15个林业局,9个林场,进货113万立方米;水泥来自11个地区的13个水泥厂,进货400万吨。

关注汉中的大人物史前未有

汉中“三线”建设的布局,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明确指出:“汉中地区以航空工业为主,辅之国防重要项目和国家骨干工业项目”。1969年4月,中共中央和周总理委托兰州军区在兰州市召开“西北三线建设座谈会”,汉中地区在兰州军区会议上是唯一的地区级参会单位,在会议上汉中成了讨论的热门和重点。

1965年3月,中央军委先是决定汉中为“歼击机”生产基地;到了1969年9月,中央军委最后决定汉中为“大型运输机”生产基地,这是全国唯一的生产大型运输机基地,其总装厂房是亚洲最大的。解放军总参谋部的多个秘密项目(对外称791部队),总后勤部的2个项目,空军的1个项目,国防科委的2个项目,中国科学院的1个项目,一机部的10个项目(汉江机床厂、汉川机床厂、汉江铸锻件厂、汉江工具厂、海红轴承厂、汉江油咀油泵厂、陕西省机械工人技术学校等),核工业机部的2个项目,七机部多个项目,二炮多个秘密项目,四机部4个项目,铁道部2个项目,水电部2个项目,冶金部4个项,高教部4个项目,化工部2个项目,建材部2个项目,省商业厅2个项目,,省冶金厅1个项目,省林业厅1个项目,共38个国防项目在秦巴山水间启动。

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那些神秘色彩浓厚的崇山峻岭,“三线”建设高峰时,汉中党政军民工农商学各界投入“三线”建设的人数超过百万。

10年间,先后来汉中视察“三线”建设的有国务院副总理王震、余秋里,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彭绍辉、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空军副司令员曹里怀,二炮副司令员符先辉,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刘伟,副部长李觉、牛书申,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赵尔禄,第四机械工业部部长高俊,国防科委二十二基地主任张翼翔,国防科委局长陈健民,中共中央西北局计委主任宋平、副主任李广仁,西北局军工局局长曼丘,中共中央西北局秘书长韩劲草,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韩先楚、政委萧华,副政委江波,副司令员李书茂,兰州军区空军司令员杨涣民,副司令员方升普,21军军长胡炜,还有中共陕西省委书记胡耀邦、李瑞山,副书记肖纯、吴桂贤等数十个大人物都来过。

1979年以后,随着国际形势变化,中共中央对“三线”建设重新进行了调整,使一些原来规划决定在汉中建设的项目撤消。

有的企业缩减规模。如012基地原在汉中布点38个项目,后改为22个项目,将整个飞机的雷达、仪表、发动机、锻铸件项目让给西安430厂、关中红源锻件厂、成都、绵阳等军工厂矿协作;汉江钢铁厂,原由冶金部建设,年产钢350万吨,后改由省冶金厅建设,规模为年产钢35万吨。

有不少企业已投资几千万元,厂房盖成一大片,投产10多年,但也要迁走,如空对空导弹厂、北大汉中分校、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委第14研究院。

纵观陕西三线建设,从1964年逐步展开,到1979年基本结束。总计完成投资28.38亿元,新建、迁建国防工业项目109个,其中生产企业52个,研究所26个,院、校、队、站、库31个。

“三线建设,改变了陕西的工业布局,虽然立足于“准备打仗”,建设重点也偏重于国防工业,但当时是按照“既能为军事工业配套,又能为国民经济提供重要装备”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的。陕西航空工业通过三线建设,产业链条逐步完善。 正因为西安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陕飞、试飞院、中航自控所、中航强度所、中航计算机所、汉中“大型运输机”生产基地等一批航空企业在三线建设中落户陕西,才有了今天陕西位居全国之首的飞机研发制造能力”

现在,三线建设已成为历史、工业化奠基时代渐渐离我们而去的时候,“三线”是距我们最近的工业遗产。(周建民)

西部专题
名家专栏
西部动态
西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