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西部专题

国外如何保护工业遗产?

时间:2017-05-23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顾柠语

英国:遗产保护先驱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摇篮,英国的工业革命不仅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也给英国留下了“巨大的财富”——18世纪的煤矿、铁矿,古老的运河,废弃的工厂等等。如今,这些工业遗迹已成为旅游手册上常见的旅游路线,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为英国创造了财富,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二战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英国很多旧工厂倒闭,甚至被推倒重建。这一现象引起了英国学者的关注,并提出了“工业考古学”概念。这一学说很快得到英国专业考古机构认可,他们认为应该对工业革命与发展时期的遗迹和遗物加以记录和保存。

随后几年时间里保护工业遗产的观念逐渐酝酿,1963年,为建立现代化火车站,伦敦地铁史上具有纪念意义的尤斯顿地铁站拱门被拆除事件引起了公众和媒体的密切关注,对工业遗址加强保护的呼声日渐升高。

1973年,第一届保护工业遗迹国际大会在英国“工业出生地”,也就是世界第一座铁桥所在地什罗普郡召开。2003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联合会通过了《下塔吉尔宪章》,确定了工业遗产的定义,并指出工业遗产的重要性,为工业遗产立法、保护、维修以及宣传提出指导性意见。2011年,《都柏林准则》更加细化了工业遗产的内容,使得工业遗产不仅包含静止的工业遗址,还涵盖动态的工业生产过程等。

横跨英国什罗普郡塞文河上的铁桥建于1779年,赛文河谷后因这座世界上第一座铁桥而更名为铁桥谷。河谷凭借丰富的煤铁资源、石灰黏土以及便利的水运渠道成为当时铁矿煤矿开发、瓷砖瓷器加工制作的天然摇篮。1986年,铁桥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遗产”。经过几十年的开发,铁桥谷一带废旧的工厂、作坊等已被规划改造成为10座不同主题的博物馆和工业纪念地。经过改造过后的遗址不仅完好地保存了过去的工厂,还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铁桥谷提供的数据显示,铁桥谷遗址地区每年接待50万以上游客。铁桥谷每年为什罗普郡创造约2000万英镑旅游收入,同时解决数百人的就业。

除了最为典型的铁桥谷工业遗址,英国还有很多类似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在当地政府和社会机构的支持下都得到较好的保护和开发。

德国:变身“文化首都”

德国是欧洲传统工业强国,而位于西部的鲁尔区是世界最大的工业区之一,更是德国“工业的引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历了逆工业化的阵痛,鲁尔区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掘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价值,将倒闭的工厂厂区改造成为充满文化、教育氛围的博物馆、科研院所、艺术场馆等。

鲁尔区位工业发展有200多年历史,19世纪上半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煤矿开采和钢铁生产,也形成了多特蒙德、杜伊斯堡等著名工业城市。但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繁荣发展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鲁尔区开始出现逆工业化趋势,大批工厂破产、倒闭、外迁,数十万人失业,工业污染严重。为彻底扭转老工业区的衰落,德国政府通过改变资助方向鼓励鲁尔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减少对煤炭、钢铁、造船等部门的资助,同时扶持当地的新兴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北威州政府希望借助埃姆舍尔公园国际建筑展为转型后的鲁尔区找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建筑展历时10年,共开展了100多个项目,包括埃姆舍尔河整治、工业景观修复、废弃工业设施再利用、研究中心建设等,甚至连当年挖矿形成的小山包也被用来作为游客休闲区域。

如今,鲁尔区“工业文化路线”已被开发成一条成熟的旅游路线,总长400公里,连接区域内十余座城市。2010年,鲁尔区获得“欧洲文化首都”称号,2013年共接待游客360万人次,其中不少游客专门奔着工业旅游而来。

鲁尔区转型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模式:

一、博物馆、展览馆模式。2001年被纳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埃森市“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这个曾经的煤炭—焦化厂,如今成为鲁尔区工业文化路线的中心站,人们在这里可以参观废旧厂房改造的鲁尔博物馆和世界知名的红点设计博物馆。矿区内废弃的铁路和火车车皮,被当地儿童艺术学校当做表演场地。

二、公共休闲空间。著名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是原蒂森钢铁公司所在地,曾是集采煤、炼焦、钢铁于一身的大型工业基地。经过改造,如今人们可以免费走进当年的旧厂区,爬上高炉,了解钢铁冶炼的全过程。厂区内大型煤气罐被改造成潜水俱乐部用于潜水训练,部分墙壁则成为攀岩爱好者的乐园。

三、综合商业体。拥有独特地理位置和便捷交通设施的奥伯豪森市,在废弃厂区上建起一座综合商业体,集购物中心、美食街、儿童游乐园、网球和体育中心等于一身,不仅是鲁尔区购物中心,也成为欧洲规模较大的购物旅游中心,吸引了来自周边荷兰等国的游客。

美国:注入文化“活水”

相较于其他大国而言,美国的历史较短,其跃升为世界头号强国的过程与工业化进程同步,留下了相当丰富的工业遗产。从政府、大型企业到民间组织和普通民众,各方的群策群力,使得美国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及再利用时常涌现经典案例。

1916年,美国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处,统辖管理全美历史及人文体系。1966年,《国家历史保护法案》通过并签署生效,为美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打下立法基石。1969年,“历史工程记录”计划由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处、国会图书馆和土木工程师学会启动,负责将桥梁、水坝、铁路、工厂等历史工程和工业遗址进行测绘、记录、存档。

根据国家公园管理处的数据显示,迄今为止,“历史工程记录”计划等已经为美国境内3.86万个历史建筑及地点收录了近56万份测绘记录、照片、文案记录等,至今每年仍在陆续新增内容,并开始步入数字化时代。

美国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寓于适当的再利用之中,模式多种多样。除了政府在立法和标准化“基础工作”方面的双重保障,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成为美国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推动力。

纽约曼哈顿下城区的“苏豪区”被公认为世界城市内工业遗产综合开发利用的经典案例。这里过去有很多工厂仓库,聚集了纽约大部分的铸铁式建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纽约市原打算在这里兴建高架铁路,但由于可能危及这里的铸铁式建筑,引发反对。随着工厂陆续搬迁,一批艺术家对这里廉价的租金和宽敞的废旧厂房产生了兴趣,将其改造为颇具艺术感的工作室、展厅和摄影棚等,苏豪区人气飙升,区域面积也有所扩展。如今,这里不仅是“文艺青年聚集地”和时尚代名词,还转型成为纽约一个重要的综合商业区。

纽约曼哈顿高架铁路公园的建设,则被认为是工业遗产公益性开发的成功典范。曼哈顿西区的一条高架铁路于1934年通车,主要负责运送食品和工业制品等,上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公路运输业急速发展,这条铁路逐渐废弃,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1999年,一些当地居民成立了非营利组织“高架铁路之友”,呼吁建设“高架铁路公园”,并作为公共空间重新利用。这一创意获得了时任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及市议会的支持,并亲自主持了“高架铁路公园”的动工仪式。公园的设计和植被等基本保留铁路原线的本来面貌,蜿蜒纵长的铁路线周边,点缀了木质长椅等特殊元素。大部分植物都是长得很高的草类,再现当年高架铁路被长期搁置而长出野花野草的感觉,也让居民和游览者在钢筋水泥间有了喘息空间。新景观“盘活”了周边社区,人们还可以参加公园内的各种旅游、文化、艺术活动。“高架铁路之友”组织认为,工业遗产的重新开发和利用并非一蹴而就,离不开持续的注入“活水”,而文化就是“活水”的最佳源泉。(夏晓 唐志强)

西部专题
名家专栏
西部动态
西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