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西部观察

陕西高教改革首在特色立校

时间:2017-05-24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张佳妮

2014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就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意见(2014-2020年)》。2016年年初,省委主要领带在教育会议上再次强调:要统筹推进‘四个一流’建设,聚焦好的学科、好的教师、好的校长,突出重点、持续用力,推动陕西由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转变”。

由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转变,实质就是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的高教转型。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被称之为“内涵式发展”,是我国近年高等教育改革的主线。目前陕西高等教育在人才队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等方面都面临十分严峻的“前甩后追、进慢则退”局面。

当前情况和存在问题

学科建设上,一批牵头高校和重点学科在全国的综合实力排名呈逐年下降趋势。 科学研究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不够紧密,与行业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不够深入,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 人才培养上,一些学科和研究方向偏离发展需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大量新业态所需高技术人才严重缺失。陕西高教的当前情况与陕西“追赶超越”的快速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与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求不相协调。形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1.合并更名 优势渐失。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我国高校出现合并、更名热潮。陕西是原行业部属院校划转省属管理最多的省份之一。划转陕西省管理行业院校13所。合并、划转、更名后的许多高校校名趋同,都以“科技”“工程”命名,如原西安医科大学的医学专业、原陕西财经学院的会计专业,合并入西安交大后虽专业仍保留,但专业影响力削弱。划转省属管理的原行业高校中,原西安纺织学院更名为西安工程大学,西安矿业学院更名为西安科技大学,一方面学科覆盖面更广,一方面相应的纺织、采矿专业原有优势被掩盖。原西北轻工业学院更名陕西科技大学,近10年新增15个专业大都是文科类专业,而传统的皮革、材料学科优势逐渐被淡化。诸如此类合并更名的历史原因,使得多年积累形成的品牌软资源流失。

2.追大求全 专业趋同。追“大”求“全”的评价导向,加剧了功利化的办学思路。招生规模直接决定学费收入,促使高校普遍追求招生规模,放弃特色而追求学科门类齐全。譬如经济管理、市场营销、会计、播音主持、新闻传播、外语等专业,成为几乎所有院校都开设的普及型专业,待学生毕业时往往成了难以就业的“鸡肋”。

3.人事管理 难进难出。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限制了高校用人自主权,堵塞了高校教师的多渠道来源。薪酬体系对高端领军人才缺乏吸引力,有博士点的学科师资近亲繁殖现象突出。急需人才不能进,冗员占位不能出,形成事实上“难进难出”的一潭死水。

4.条块分割 不利职教。条块分割的投入机制,宣传中过多过细的层级划分,形成社会性的“职教歧视”,遏制了职业技术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特色发展。陕西民办高校在21世纪初一度全国领先,涌现出一批办学水平较高、以职业技术教育为特色的“名牌院校”,成为陕西高等教育的亮丽“名片”。但近年也因筹资渠道单一,单纯依靠学费收入以学养学,与三本之间激烈的生源竞争等原因受到影响。

改革建议

陕西高校的出路,就是要敢破敢立,加快内涵式发展。

学科改革 以特色学科带动 特色就是质量。陕西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确立特色办学、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特色取胜的方针,以特色学科(群)建设带动一流大学、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形成争创“四个一流”的核心竞争力。

建议经充分调研和梳理,选择确定一批重点学科,出台《陕西省重点特色学科建设支持计划》。将十三五规划的“四个一批”建设专项资金中重点用于特色优长学科建设。重点支持学科的确定,一是着力于恢复和发展省属划转高校中历史形成的传统特色专业和优长学科;二是注重省属高校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学科;三是面向未来国家战略性产业需求和科技发展前沿的新兴学科。

成立重点特色学科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国内外相关学科领域学术造诣深厚、办事公道正派的顶尖专家和行业产业知名专家担任成员,为重点特色学科建设提供战略咨询和业务指导。

重点特色学科建设建立激励与退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引入第三方评价。省政府与相关高校签订《重点特色学科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每年对重点建设学科专业进行绩效考核评价、成效认定、过程监管和动态调整,对工作推进不力、建设效益不明显的,随时予以调整,核减经费直至取消建设资格,对于与既定建设目标差距过大的要予以问责。

重点特色学科建设专项基金的来源,除了财政直接补助和财政奖励外,还可灵活使用贷款贴息、风险补偿、政府引导基金、企业人才投资等多种方式,形成政府、高校和社会相结合的投入机制。

人事改革 下放办学自主权 学习广东经验,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一是放开高校教师人事编制限制,切实赋予高校用人自主权。进一步下放岗位设置和薪酬分配权,允许高校自主设立岗位,自主招聘和辞退,自主确定待遇分配。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二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推行评聘一体的岗位管理,实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打破职称终身制。

三是出台政策允许和鼓励高校教师兼职、多点执业、自由流动。放宽兼职教师的聘任和管理,鼓励高校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教师拥有校外学习、研究和工作经历,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

四是改革课题管理财务制度,“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推进科技计划体系、科研人员评价制度、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

五是向地方师范院校和医学院校下放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扩大教育硕士培养规模,提升地方师范院校服务区域基础教育的能力。

六是抓住创新性省份和西安全面创新改革示范市建设机遇,争取国家批准将我省列为外国专家申请绿卡的试点省份,为我省高校从全球引进世界一流领军人才创造条件。支持我省高校全方位对外开放,鼓励与世界知名大学联合办学,在我省设立分校或特色二级学院。支持“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大幅扩大留学生规模。使西安成为丝绸之路中亚国家留学首选地。

鼓励竞争 管、办、评分离 要进一步完善高等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省属大学应普遍建立大学章程、学术委员会规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用制度规范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尝试在有条件的省属高校建立董事会、理事会、基金会等中介机构,探索高校管理新模式。进一步界定民办高校举办者、办学者、管理者等主体权责利关系,完善民办高校外部治理结构,加快推进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

切实推进“管、办、评”分离,采取措施支持和发展第三方评价。积极开展西北大学“管办评分离”试点,探索总结经验在全省高校推广。扶持“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等专业评估机构独立开展评价工作,但应要求其与教育主管部门和所在高校脱钩,建立客观公正的运作机制,不断提升公信力,成为真正的“第三方”评价主体。与此同时要鼓励和欢迎社会智库、媒体和其它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对我省高校发展开展多元评价。

鼓励和放开高校之间的竞争,没有竞争淘汰就不可能有内涵发展。在财政教育经费拨款、基本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深化市场化方向的改革,积极探索制度创新。政府通过严格的监管,保障无论公办还是民办大学参与公平竞争。放开自主招生,允许优胜劣汰,政府不对公办院校“托底”保护,制定时间表逐步淘汰公办“三本”院校。现有三本院校办得好的通过改制、合并进入“二本”,办不下去的果断撤销。

大力扶持民办高等教育,给予民办高校招生、收费、用人等更大自主权自由度,在民办高校的重点学科建设、专项经费资助、“本科教学工程”、科研项目审批、教师职称评审、“西部计划”出国研修、国内进修访学培训提升等方面,与公办高校一视同仁。在竞争中努力保持和提升陕西民办高教在全国的特色和优势地位。(陕西省决咨委民生组)

 

西部专题
名家专栏
西部动态
西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