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有普通本科院校为1273所,其中部、委属的本科高校72所,地方本科院校1201所,地方本科院校占全国本科院校的94%。陕西省共有普通本科高校55所,其中部、委属本科高校6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49所,地方高校占89%,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在高等学校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重视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对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陕西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看,目前一大批学校普遍存在着学校定位不清晰,学科专业趋同,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行业背景不明显,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不足,毕业生就业创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因此,转型发展是必然的。转型的核心是内涵式发展,是明确本科培养人才的类型,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来,转到与行业、企业合作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上来。
转变教育观念。应当充分认识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转变为大众化教育阶段,在不久将来,将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学校分化是必然的。每所高等学校要在众多的高校中准确定位、办出特色是学校发展的前提。陕西地方本科院校要关注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省会城市以外的本科院校,要关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树立人人成才的理念,注重特色发展。
建设应用性的专业。本科院校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密切对接区域的行业、产业、企业需求,设置应用性的本科专业和独特的专业方向。学校要放弃学科门类齐全的发展理念,不要求多求全,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关键是办出特色,办出优势,办出个性。学科专业设置要“走出去,请进来”,聘请行业、产业、企业的相关专家参加学校专业设置的评议和论证,深化专业内涵,逐步形成若干个地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企业欢迎为骨干的应用型的专业群。要突破现有的学科专业框架,构建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要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创业为导向,增设创新创业教育,增设实践性课程,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整合主干课、核心课、专业课、专业技能课、实验实习课,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教学内容更加接近实际,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学校转型的关键。转型学校要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等学校应当主动与行业、产业、企业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要把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目前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薄弱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这也是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症结。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
搞好师资队伍建设。多年来,由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缘故,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重学历、重科研、重论文。教授不给本科生上课,教授精力放在科研上,放在带研究生。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不受重视。结合学校转型发展,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强教师实践能力,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培训。组织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管理一线锻炼,逐步建立一支理论与实践兼备的教师队伍。同时,要建立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要以实际能力为核心,突出创新性,实践性,重视工作实绩和贡献,引导教师把心思放在教学上,放在人才培养上,放在实际的业绩上。
本科普通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因此,需要从实际出发,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不断发展,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子。(王水泉 西安石油大学教授、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