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先生是中国文化界的一张“名片”。
却鲜有人知道这张“名片”的源头——且听他自报家门:“我的先祖的老家,经过我的考证,是在甘肃武威。”
公元2013年10月9日,这位文化界举足轻重的人物,武威余氏后裔,在距其祖籍地不远的省城兰州,登上“丝绸之路高峰文化论坛”,在家乡人承办的首席讲台,进行了一场精彩演讲。
其时,在他的出生地——浙江余姚,正在遭受着重大的水涝灾害。那里有他的亲人。风尘仆仆到达兰州的那个晚上,正是水灾最严重的时候,他睡得不太好,时不时地醒来,不断地收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消息。
在此之前,他接到了一个更重要的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一个“中国书会”,由在美华裔和对中国文化有兴趣的人士共同发起,请他能够去做一次演讲。
鉴于此,他原本有充足的理由推却这次兰州之行的。但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他还是不远千里,毅然来到他的祖籍甘肃。
“是为了来谈一个更大的话题。”他说。
这个话题,就是丝绸之路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而促成他此行更重要的原因,是武威,因为武威恰好在丝绸之路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余秋雨先生的演讲,从即将远赴美利坚纽约州参加的“中国书会”打开话题。
显然,这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他要从一个更高的角度,解读他心目的丝绸之路,解读他身虽未至心向往之的家乡——武威。而在本次“丝绸之路高峰文化论坛”上的演讲,也将是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国书会”上重要内容。
在他看来,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现在的中国经济发展之迅速,促进了中国在世界各国中地位的大幅度提升,但是,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仍然非常有限,与大国的地位极不适应。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误读普遍存在。而在以往,我们把这样的误读,更多地归结于政治的原因,认为是西方世界故意误读、有意歪曲中国文化。
“这样的话,事情就看小了。”余秋雨说。“这样的误读,可能是我们自己没有搞明白,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把这件事情做小了。”
近些年来,余秋雨先生经常天南海北,在世界各地参加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推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但他也每每遭遇各种疑问。譬如,某一年他在美国波士顿参加学术研讨时,就有好几位在国际上很有声望的专家提出同一个尖锐的问题。专家们说,在研究中国文化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困境,一是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化的优点,往往是全人类所有的文化都有的;我们的学者所讲的中国文化的优点,也是全人类所有的文化都具有的共识,只不过我们用文言文说出来而已。二是我们最近这十几年所传播的文化,绝大部分是强调中国文化中的谋术,包括战争谋术、宫廷谋术、帝王谋术,等等,这就给世人造成一个印象:中国文化挺坏的,基本上就是人折腾人,人搞人,是一种典型的权谋文化。
“中国文化的这个形象还在延续。”余秋雨先生说。“我们每年都有很多电视剧,很多名人或非名人的演讲。凭心而论,从技术角度看,有些电视剧拍得很好,有些演讲也讲得很好,但是总体上联系在一起,其中蕴含的文化,给世人的印象就是搞阴谋诡计的文化。这肯定是一个重大误读。”
这种误读,在国内也同样存在,只是我们没意识到,或者是意识到了但不愿意说出来。如今,随着国力的提升,中国文化的国外传播和国内教育已经连在一起了。那么,问问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吧,什么是中国文化?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大多会以同一种模式,或多或少地讲出我们有多么悠久的历史,有哪些朝代,每个朝代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很多很多的古代文具,甚至一些成功的格言。这样的认识,势必会造成的一个结果:这种文化是不可爱的,是陈旧的,是让人感到厌烦的。
为了消除除人们对中国文化的误读,近些年来,余秋雨先生为之付出了巨大努力。他要向世界各国的人们传播的,是中国文化中最让人感到振奋的,最让人感到阳光的内容。
那么,最让人感到振奋、感到阳光的中华文化,到底是什么?
余秋雨先生一直在思考。
在那天的论坛上,余秋雨先生还非常痛切地讲到了一件事。前不久,有一个民间民间组织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一项问卷调查:对世界上哪一种文化最有好感?出乎人们意料,调查的结果,得分最高的不是有着悠久文明史的中国和其他几个文明古国,而是德国。对此,好多人就有些纳闷:德国是不错,但它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而且都失败了,但是,为什么它留给人们的印象那么好?相反,我们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身份很正面。在历史上,我们讲的是温廉恭俭让,很少去欺负别国,倒是因此老被别国欺负,但为什么我们给人留下的印象却远远不如德国呢?原因何在?
原因当然众多。在余秋雨先生看来,其中非常重大的原因是文化原因,或者说,是本身的文化给予人们的印象。德国的文化中,有贝多芬,有巴赫,有歌德,还有众多人类文明史上灿烂的星座,他们留下的是全人类的文化之宝。尽管有两次世界大战的负面印象,但他们的整个文化中,并没有太多这样的东西。而中国文化中,不可否认地有一种自大、自闭的情结,并且在传播过程中,将这一点无意中放大了,自然也在长久以来,不被世人所认同,更谈不到感动别人。上个世纪末,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讲过一段话,大意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我们白天都在买中国的服装,穿中国的鞋子,吃着中国的饮食,但是请问,有哪一个欧洲人,晚上会读一本中国的书,看一部中国的戏,听一次中国的音乐?所以她颇为自信地说:放心吧,他们(中国)的价值和文化没法输出,他们输出的,只是服装、鞋子、饮食。曾几何时,撒切尔夫人的这个断言,使中国的一些学者非常伤心。如今旧话重提,余秋雨先生有着自己的看法:的确,“我们的文化,有一些其实并不重要的点”,但却被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人看成了是最重要的。
这些点,无法感动别人,也便无法被别人接受。
仅此,我们也要有一种担当,要感到一种文化责任。
对中华文化的认知需要有重点转移。
这是余秋雨先生祖籍之行的全新观点。
对中华文化认知的重大转移,与“丝绸之路”密切相关。
余秋雨先生认为,在泱泱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中,找到并放大其亮点并不难。难的是古往今来,我们从来没有过这样一种意识。
“一种振奋人心的亮点,一种让今天的我们都感到激动的重点所在,但却被大家忽视了。”他说。
这一亮点、重点,非常重要。
她,就是丝绸之路。就是一个被余秋雨先生称之为“人类文明第一通道”的丝绸之路。
自从文明的曙光初现,这个偌大的星球上,人类在走向更高文明的历程中,通道很多,经过历史的选择,至今留存的或者影响深远的通道也有很多,那么,为什么丝绸之路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余秋雨先生说:“我为什么讲这是第一通道?说这句话我有充分的资格。”
是的。
近些年来,在研究、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余秋雨先生对丝绸之路有着深深的情结。他是国内惟一把境外的丝绸之路走完的人。境内的丝绸之路很长吧?而境外的丝绸之路,在本世纪初,当时还是恐怖主义很严重的时候,他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继续着他的文化苦旅,走完了境外的丝绸之路全程。在漫长的旅程中,他探访、研究着这条文明通道上的每一个奥秘,常常为史上这一文明通道发出由衷的千年一叹。
人类文明的第一通道。这是余秋雨先生对丝绸之路探访、研究的结果, 他对这一通道的关键看法。
让我们比较一下丝绸之路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交流通道吧。诸如巴比伦文明、两河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波斯文明。
不能否认这些文明在人类历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也必须同时看到,这些文明,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文明,在交流的时候并非以文明的方式进行,甚或相反。由于他们最初的目标是占有或掠夺,所以,首先开始的,是战争,交流的主要方式,也是战争。文化交流,仅仅是由战争而顺便带来的副产品。
此外,还包括西方人乐于自夸的地理大发现,例如南美洲的发现,固然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却也是通过非常残酷的血淋淋的占领化所完成的。
丝绸之路则完全不一样。丝绸之路的核心,亦即当时的目标,是实实在在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当然,中间也有战争,不过只是一些规模较小的战争。即便如此,这些偶然发生的战争,其终极目标还是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在所有的大通道中,丝绸之路是惟一符合文明本义的通道,比世界上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更文明。
因此,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真正已经进入文化这个范畴的通道。
然后是它的规模之大。东起洛阳,一路向西,联通西域及印度、巴基斯坦、波斯等诸国,绵延上万公里。
然后是它的延续时间之长。自公元前五世纪以降,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有过短暂的中断,但总体上一直延续到近代。
然后是它的效果之好。这条连接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国际通道,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连接进来,也使各种物产和文化艺术相互交融,丰富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这几个方面组合在一起,余秋雨先生认为,“人类文明第一通道”的认识,并不夸张。
就这一点,丝绸之路也堪称中华文化的一个触动点。
尤其是,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后五世纪,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更为凸现。
余秋雨先生认为,这个意义,对中华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区别极其重要。
时下,国学热方兴未艾,但凡有点文化的人,都在不断地宣扬我们的国学。余秋雨先生认为,我们现在不断地讲我们的国学,不断地讲我们的诸子百家文化的时候,应该清醒地知道,我们的国学,也存在着两个方面的缺点。第一个缺点,是我们的诸子百家,虽然非常聪明,非常厉害,他们写过很多书,并且广为流传,影响深远。但是,在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囿于认知思维,他们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的另外一些地方,还有别的文化、别的文明。这不能怪他们。这是他们的局限。这个局限所在,决定了他们的思想格局的规模不大。另一方面,诸子百家非常斯文、非常机智,非常了不得,但是,他们缺少“马背上的雄风”,用时尚的语言来说,他们同时缺少了一种强有力的执行力,缺少捍卫这个伟大民族的一种气魄和有效的力度。他们不是没有这个愿望,但惟独缺少实现愿望的力度。
这两个缺点,直到丝绸之路开通,才得以更正,得以克服。
是丝绸之路,让我们在拥有曾经自我满足,自认为天下惟一的文化形态的同时,明白了世界上还有别的文化、别的文明。
由此开始,中华文化进入了采百家之长而丰富自身的吸纳、包容、交流、融合时期。
由此开始,中国进入了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全盛时期,于是,一个伟大的场面很快形成,到了大唐时期,中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实力最强的惟一超级大国。
在这个过程中,武威功不可没。
对于武威,余秋雨先生有着特殊的情感。
这情感,不仅仅因为这里是他的祖籍地。
余秋雨先生的祖先叫余阙,是元代一位著名将领,现在还有座余阙庙。对于甘肃,对于武威,他的感受很深。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开头的部分全部写的都是甘肃,因此,甘肃不仅是他祖先所在地,又是他的文化出发地。
余秋雨先生认为,丝绸之路在甘肃,在他的老家武威,是非常非常关键的一个点。
有事实为证。
诸子百家的智能水平固然很高,且他们的思想,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一直惟我独尊,但为什么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会如此快速的普及?这是因为,作为另一种文明,佛教展现了诸子百家根本没有想到的另外一种方位。这种方位,是当时中华文化的缺乏,又是中华文化的需要。所以,佛教的普及便很自然。也因为有了需要,这种普及就从丝绸之路过来了。我们现在无法想象,彼时,为了获得类似佛教这样的全新面目的文化,获得一种文化信仰,中国有多少被诸子百家思想灌输的人们,做了多少当时看上去一点都不重要的事情?为了抢夺一位新的文化形式的传播者,为了抢夺一位当时的文化人,他们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出来,有的时候甚至不惜用战争的方式。
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抢夺一位文化人,如今的人们,一定会觉得匪夷所思。在那个时代,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譬如,为了抢夺佛教大师鸠摩罗什。
当时,苻坚据秦攻襄阳,抢了道安。道安说,抢我没价值,你们能把鸠摩罗什抢来那才了得!苻坚说鸠摩罗什是谁?道安便说了鸠摩罗什是谁。苻坚说,鸠摩罗什比你年轻还小,你居然如此崇拜,一定是个人才!马上派大将吕光去抢。等到抢回来后途经武威,苻坚政权却不存在了,于是鸠摩罗什就留在武威了。因了鸠摩罗什驻锡的17年,武威自此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国佛教重镇,佛学以此地为中转站,广为传播东渐,一种新的思维、新的哲学、新的文明就在武威展开了。
武威,成为了丝绸之路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点。
当然,武威占据如此地位,不仅仅是一个学者的关系,而且是艺术的全方位的呈现与传播。
比如天梯山的石窟。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大量的探索家和大量的工匠,把国外的一些文化艺术带到武威,在这里中转融汇后传进国内,他们带来的一些艺术,又带了亚历山大东征时传播的巴比伦文化、希腊文化等的因子。佛教的兴盛,使得他们在天梯山石窟里充分体现了这种特点,同时借此也培养了一大批工匠。这些工匠,有些是从印度过来的,有些是从龟兹过来的。北魏成立后,又把在武威的工匠共3000多人带到了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开始了云冈石窟的建造。现在我们看云冈石窟,会感到很惊奇:公元五世纪的石窟,我们看到的怎么是罗马的雕塑?是高鼻梁深眼窝的希腊人的雕塑?还有许多波斯的印迹、巴比伦的印迹?
这,正是由于丝绸之路的作用,由于武威的作用。
有了这个作用,才使得全世界的文明,都在中华的土地上融合在了一起。
对于丝绸之路和武威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作用,余秋雨先生如此论断:“靠诸子百家,是建立不起一个伟大的唐代的。”唐代这个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帝国是怎样形成的?中华文明与全世界的文明紧紧地融合在一起,才有可能构建成一个伟大的朝代。伟大的唐代,就是从丝绸之路,从武威出发、从天梯山石窟出发,慢慢地由统治者的力量,带到了山西,带到了平城,然后,一个伟大的力量慢慢总结,原先中华文化中的两个大缺点被克服,大唐的雏形就显了。
公元七世纪,是人类文明的制高点。但如果离开丝绸之路,那是不可设想的。
有了丝绸之路,并从武威开始,然后才建立起了一个后来让我们自豪的文明的现场。没有武威的传播,丝绸之路也最终也只能成为一条路,无法成为人类文明第一通道,或许,会在历史的烟尘中随风飘散。世界上的文化,随风飘散的太多了,需要有一个伟大的支点才行,要在这个支点上构建,才能不断地延续下来。所以,余秋雨先生说,丝绸之路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支点,武威又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支点。如果没有它,中华文化不会如此灿烂辉煌。
“武威是创造中华文明的一个支点,因为这个支点,中华文明真正是进入了一个伟大时期。”在演讲即将结束时,余秋雨先生再次深情而自豪地说。
是啊,我们现在要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个历史支点,它曾经的辉煌展示出来,让它成为一个课堂,让中国的大多数中青年,世界各地的文化学者,都能来武威这个课堂,让他们在那儿读解人类文化这个支点,这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