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西部观察

拥抱新曙光——陕西能源化工产业的高端化发展路径

时间:2017-05-24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顾柠语

 

谈到陕西的经济增长,能源产业是绕不开的问题。

陕西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基地,是能源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纽带和支撑点。作为能源大省,陕西省能源工业最高峰时,在工业中占比一度超过60%,油气当量第一大省和原煤产量全国前三的优势支撑了陕西多年的高速增长,“煤唱主角”“油主沉浮”曾经是陕西经济的支柱。然而从2012年下半年起,能源市场风云突变,煤炭石油等能源企业遭遇了严重挑战。能源价格“跌跌不休”让陕西省经济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

面对困难,陕西能源化工大军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引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陕提出的“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工作要求,积极应对复杂形势,奋力开拓创新、努力攻坚克难,煤炭触底反弹、电力快速增长、以化补油成效显著、可再生能源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主要发展指标稳中向好。2016年,陕西煤炭、天然气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发电量增长11%,用电量增长9.5%,完成原油产量3530万吨、原油加工量1755万吨,主要化工产品产量达到2298万吨,增长9%,实现了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为陕西经济追赶超越起到了坚强的支持。

陕西能源化工产业“起死回生”的秘密是什么?

找准高端化:突破困境

从陕西的能源工业的而发展历史看,相当长的时期处于拼资源、拼投资和卖资源、卖初级产品的产业链低端,缺乏新的增长点,由于能源工业产业链条短,很难经得起市场的变化和政策变动的冲击。

但是,陕西省的决策层相信,在大环境下来看,中国经济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不会改变,陕北独一无二的优越资源条件和产业竞争力不会改变。中央对陕北的定位,就是建设国际级的能源化工基地。

在这种认知下,陕西并没有一味追求“非煤化”、“非能源化”式的产业转型,而是在坚持能源产业投资和产能释放,向能源化工高端化升级。几年来,陕西在能源转化领域已经投下了超过5000亿的资金,持续深化“三个转化”,即煤向电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把以前卖原煤、卖原油、卖原材料的生产变为沿着精细化工升级,实现从初始的单纯能源开发到化工产业的产业链延伸。

延长能源产业链,产业发展高端化。 这是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抉择,也是能源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主动选择。

方向正确,积极作为,陕西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目前,陕西建成了4个大型煤制烯烃项目,占全国建成煤制烯烃产能总量6的45%,成为全国煤制烯烃第一大省,2016年完成产量290万吨,为稳增长作出重要贡献。代表当今煤制油产业发展水平的煤炭间接液化、直接液化(油煤共炼)、煤焦油加氢制油、甲醇制汽油(MTG)等4种典型煤制油工艺的10个示范项目在全面建成,总产能达到300万吨,成为全国煤制油第一大省。

“当前,在我省工业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情况下,供给侧产业结构性调整已成为当务之急,谁先破阵谁将赢得先机。我们要努力重塑体现创新引领与适应消费需求的产业体系,按照中高端要求优化工业结构,打牢高端能源化工发展基础,实现能源大省向能源强省转变。”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在2016年1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快建设神华榆林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延长石油延安煤油气综合利用等转化项目,并继续向产业链下游延伸。

2016年11月3日,陕西省长胡和平在陕西能源集团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公司调研指导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是提出:要着力促进能源产业集约化发展,进一步延伸能源主业的产业链、价值链;积极发展能源主业,实现页岩气、地源热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注重以金融创新和资本运作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如何高端化:技术创新

《陕西省“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期间陕西将实施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大型绿色煤炭基地、清洁煤电基地和煤油气综合利用基地,继续巩固能源化工产业支撑作用,推动能源化工高端化发展。具体体现为,坚持“优煤、稳油、扩气”的发展思路,到2020年煤炭产能7亿吨,其中大型煤矿产量占76%;原油平均采收率达到22%,产量稳定在3700万吨左右;坚持常规与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开发并重,逐步扩大天然气产量,到2020年产能分别达500亿立方米和40亿立方米;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打造新能源、煤炭深度转化等新的增长点,示范推广现代煤化工技术,培育能源化工全产业链,形成煤制烯烃、芳烃产能700万吨,建成煤制油产能1000万吨,力争形成煤制气40亿立方米,并力促向下游精细化工延伸。

高目标、高端化、集约化、精细化,只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和技术创新才能支持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

自2016年以来,陕西选择30家科研院所,复制推广西北有色院模式,支持企业采用“延长模式”兼并重组科研院所,完善工研院运行体制,扶持在陕院士与高校共建实验室或研究所,加快培育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主体;通过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互动,促进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支持能源化工企业利用技术储备,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

“‘延长模式’实质就是通过政府、高校、院所和企业协同创新,创造了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高效集成,形成了政、产、学、研结合的特色创新模式。”延长向外界表示,延长石油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创新对现有产业进行调整,一方面研发新的注水、压裂、驱油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和单井产量,降低采油成本。另一方面调整炼油和化工的关系,注重技术改造升级,细分碳链,油化并举,不断发展下游产业。同时整合资源,在煤化工、氟化工等领域对重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用科技支撑现有产业改造升级,开发附加值更高、更加适应市场的化工产品,实现差异化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比如,开展烯烃合成研究,开发高强度、高黏性、特高(低)分子量的烯烃新产品,配套汽车、电子、高铁等领域;当前高强度、高分子量、高韧性的聚乙烯全部依赖进口,吨价1万元以上,也是企业今后研发的方向。

在煤化工狂飙突进般的发展和后来的整体行业不景气中,始终如影相随般伴随着一个“影子”:石油化工和全球油价。正是因为原油价格十多年的节节攀升,造成了国内煤化工产业遍地开花;也正是因为原油价格近几年持续的低迷和石油化工的“挤压”,造成煤化工的成本优势不再,“日子”难过。那么,如果煤化工和石油化工“跨界”互补,情况将会如何?

延长中煤靖边煤油气综合利用项目,正是这样一个发挥煤油气三种能源各自优势的“天作之合”,为陕西乃至全国煤油气资源综合开发、深度转化、高效利用和节能减排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作为陕西一次性投资最大的能源化工项目,该项目采用14项国内外先进专利技术,以煤、气、油三大资源作原料进行综合转化,达到资源优化配置、优势互补,产品链之间横向耦合、纵向闭合,最终形成以能源、有机化工产品、聚合材料为核心的能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长了延长的志气,长了能源产业的志气,长了陕西的志气。

据了解,该项目是全球首个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生产出优质的聚乙烯、聚丙烯等终端产品。这一“跨界”项目通过碳氢互补,能源转化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巧妙解决了传统煤制甲醇能效低、水耗高、排放高的关键技术瓶颈,资源利用率比目前国际先进水平高出8.86%,比国内先进水平高出17.55%;原水消耗,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废水、废渣排放方面均低于国内先进水平50%以上,特别是整个生产过程工业污水处理回用率达到97%以上,将“零排放”从理论变为现实。 生产的优质树脂产品已通过国内卫生标准、欧盟RoSH、美国FDA等权威检测认证,可根据客户需求灵活调整技术参数,生产超过350种不同牌号的优质聚乙烯、聚丙烯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工业机械、交通工具、建筑材料、电子产品、医疗器械、食品包装等多个领域。

这是煤化工对自身的突破,是煤化工和石油化工“跨界”互补带来的“双赢”和“多赢”,是陕西多种能源优势互补的体现。

煤电的“高端化”内涵又是什么?榆能横山电厂和陕能赵石畔电厂作为新一代大火电厂,诠释了“高端化”的方向。

“榆能横山电厂是榆林能源集团转型以来的最大项目,配套了两组百万千瓦火电机组,是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输电通道‘榆横-潍坊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三个配套电源点之一,也是国家‘蓝天计划’和‘西电东送’战略的重要电源点。”榆林能源集团副总经理、榆能横山煤电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继孝说,“我们电厂采用了目前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超超临界燃煤空冷发电机组。在设计上,采取烟塔、水塔、脱硫塔三塔合一的方式,最大程度的节约土地。另外,榆能横山电厂的最大的优势是坑口电厂,省下了巨额的煤炭运输成本,加上已经开建的特高压电力外输通道,电厂的生产效率、输送电效率在省内将达到领先水平。“在我们看来,这就是煤电企业高端化的方向。”张继孝说。

作为全国煤制油第一大省,天元化工不得不提。它是陕西煤制油的代表性企业。该企业的50万吨煤焦油加氢制燃油装置,目前依然是全球最大。但就是这样一家煤制油的老牌企业,现在也不得不在产品、技术上走高端化路线。在天元化工董事长毛世强看来,“高端化,就是用先进技术,精良装备,先进管理,实现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完整产业链。”

为了走向高端化,天元一直在进行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的深度合作。目前,天元和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都有专门的合作。

毛世强说:煤焦油里面含有很多稀缺的有机成分,作为燃油,这些稀有成分被直接燃烧掉,可以说是一种浪费。“煤焦油含有500种左右有机化合物,是个价值宝库,做好煤的分质利用,不断提取更多的有用物质,将煤焦油这个宝库开发利用好,就是我们的高端化之路。”

目前,天元化工从煤焦油中提取喹啉、吡啶的研发也已初现成果,前景乐观。精酚、喹啉、吡啶都是重要的医用、药用原料,市场较为紧缺,价值较高,目前精酚市场价在每吨万元以上。

聚力高端化:走向黎明

在传统能源升级改造的同时,新能源风电、光伏在陕西也已经快速增长。2016年,陕西太阳能光伏产业已形成以硅材料和光伏组件生产、光伏发电和光伏监测等为核心的完善产业链。航天基地已发展成为全省光伏产业主要聚集区,聚集了西安隆基、中电投等一批龙头企业。

2016年,陕西现代煤化工产业支撑能源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全省6个煤制燃料、6个煤制化学品总计12个现代煤化工项目纳入国家相关规划,约占全国项目总数三分之一,项目总投资约5000亿元,构建起全省能源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强大势能。列入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的延长安源煤焦油加氢、神华甲醇下游深加工、陕煤化府谷煤焦油加氢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进入高峰期,延长靖边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聚烯烃年产量突破100万吨,达到103万吨,实现利润8.5亿元。在重大示范项目带动下,全省主要煤化工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初步统计全年生产双聚产品324.71万吨,同比增长61.23%,生产PVC产品114.21万吨,同比增长7.93%,化工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以上。

奋力追赶超越,争做供给侧结构给个排头兵。陕西年能源产业呈现着前所未有的亮点:

——能源资源清洁高效转化取得突破。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32%。探索了煤制烯烃、煤间接制油、煤制芳烃、煤油气综合利用、煤油混炼、煤炭分质利用等多条资源转化路径,形成了国家重要的现代煤炭深加工示范基地。煤电装机比2010年增长44%,炼厂改造提速,汽柴油产品整体跨越式达到国Ⅴ标准。

——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绿色转化。在全国率先实施火电超低排放改造,率先实现县县通天然气,比国家规定时间提前两年多完成国Ⅴ标准油品质量升级,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全覆盖。天然气消费比重提高到9%,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0%。西安、榆林列入国家第一批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名单。

——能源产业技术创新飞速提升。延长碳捕集利用和封存项目纳入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双边合作。“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选定延长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为陕西省继续开展能源大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

——可再生能源产业成长迅速。全省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合计装机规模达到745万千瓦,是2010年累计装机的2.7倍。全省初步形成陕北风电和光伏发电、关中可再生能源装备、陕南水电三大特色产业集群。商用光伏组件的转化效率已从2010年的14.5%提高到目前的16.5%,高效光伏电池转化效率处国内领先水平;省内企业研发的无干扰地热供热技术已被国家“十三五”地热能规划初步列为推广技术。(王云岗)

西部专题
名家专栏
西部动态
西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