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西部观察

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困局与对策

时间:2017-05-24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顾柠语

为积极响应国家“十三五”规划布局,陕西攻坚克难、主动作为、各项工作都保持着持续迈进的势头。陕西省委、省政府运筹帷幄、因势而谋,先后制定出台《扩大有效投资考核奖惩办法》《工业稳增长促投资21条措施》《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行动计划》等一系列综合性措施,为陕西经济平稳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这一年,陕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完善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圆满完成既定目标,实现了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提高至42.2%、非公有制经济占比为53.8%、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为10.7%……

通过数据不难发现,民营经济是陕西的突出亮点和优势所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追赶超越的重要力量,连续五年占据全省经济“半壁江山”。作为民营经济中数量最大的企业群体,中小微企业是社会就业的主要承载者,发展经济的主要活力来源和统筹协调发展的主要联结者,为陕西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发展陕西经济就不得不重视中小企业的实时动态。

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局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陕西民营经济正处在转型发展、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处于初创期的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缺钱、缺人、缺市场等难题。在新形势下,深刻认识中小微企业发展短板,着力弥补和消除制约因素是推动我省经济稳中向好的重要选择。而如何深化改革闯关破障,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如何加大扶持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单靠自身解决不了的困难和问题,坚定发展信心是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成败的关键。

日前,陕西高级人才事务所实地走访陕西18个区县、百余家中小微企业,对我省中小微企业生存现状进行调研。受能源产业不景气导致的区域经济下跌影响,陕西部分区域信用度跌入“冰点”,银行融资和民间借贷双双收紧,出现了银行“放不出”,企业“贷不到”的双重困境。

“银行融资门槛高,国有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程序繁琐、审批时间长、贷款抵押品要求高,有些企业通过银行贷款的利息比社会资金利息还高。”在一次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困惑与对策研讨会上,一位来自杨凌的企业家表示,自己的公司多年从事农业产品研究,并多次获得国家专利,是陕西省工信厅授予的唯一一家农业中心。然而,就是这样一家具有社会公益、政府研发功能的企业,因享受不到国家优惠政策贷不到款,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办公地点,出现10年9次搬家的尴尬情况。

为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陕西各地推出互助贷信贷产品,以十多家企业互联互保、“抱团取暖”的形式撬动银行资金。但有企业反映,这种信贷产品隐患较大,去年因一家企业出现还贷问题,导致互联互保的十多家企业必须还清该企业贷款后,方能申请本企业贷款业务,造成额外的资金压力。

“放不出”和“贷不到”是融资难的两面。陕西高级人才事务所走访发现,银行有大量的资金,但就是不愿贷给中小企业。而民间的大量私有资金,要么放家里,要么银行存起来,哪怕利息低,收益少,但安全放心,也很少投资给各企业。特别是在榆林地区,这一现象更为突出。银行有大量的现金存款无法有效地产生收益回报,反过来中小微企业在资金链不足甚至是断掉的情况下只能放弃加大生产,放弃大量的市场订单,维持生存。

而国有商业银行普遍认为,多数中小微企业未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治理结构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贷款风险远高于国有企业。由于民间中小微企业难以从正规金融部门获得生产和发展所需资金,只能转而求助于民间借贷的支持。但受整体经济下滑影响,部分企业无法按时偿还银行贷款,导致区域性的信誉度跌入“冰点”,最终导致不仅银行不会贷款给中小微企业,而且民间资本也不会融资给中小微企业,这种现象在陕北地区表现尤为突出。

由于企业订单不断减少,库存量增加,应收账款数额呈现上升趋势,资金周转速度减慢,不少企业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德国“威能”牌燃气锅炉靖边总代理商梁健滏沉重地告诉记者,三年前他就着手企业转型,贷款买地180亩,租赁了100亩30年期限的土地,利用靖边的农业、牧业优势发展有广阔市场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可是银行突然分文不续贷款,钱全部压在土地上,没有任何启动和流动资金。“如果再这样下去,仅买、租赁土地,该付银行的利息都会把我压垮。”

陕西“八大行动计划” 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为确保经济稳增长,去年陕西设立了总规模835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为充分发挥政府基金的撬动作用,财政出资56.7亿元,吸引省属企业和社会资本出资778.3亿元,设立基金28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中小企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等多个领域搭建了产业发展平台。如今,这些基金陆续投入运营,不断吸引着社会资本聚集到相关领域,助力陕西打好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

记者从省中小企业促进局获悉,《陕西省中小企业“十三五”创业创新发展规划》日前出台,《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陕西省将组织实施中小企业“八大行动计划”,推动全省中小微企业、民营经济创新发展。

其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建设行动计划,将加大对国家级和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力度,到“十三五”末,全省建成国家级和省级小微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80个。“互联网+”中小企业创新行动计划,将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以及高性能计算机在企业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组织形态等方面的应用,提升中小企业的装备及生产、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此外,还将通过中小企业品牌提升培育行动计划、“千企示范、万企转型”行动计划、中小企业成长梯队培育行动计划、中小企业人才兴企行动计划、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应用提升行动计划等“八大行动计划”的实施,力争到2020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58%,全省民营企业超过70万户。

对于如何推进金融改革服务于经济实体与中小企业,充分发挥政策金融、商业金融与合作金融的作用,陕西省改革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交通银行陕西省分行高级审计师张卫平表示:

1、金融改革要向中小企业倾斜:牢牢把握为实体经济与中小企业服务的大方向,将有限的信贷资源投放到重点在建工程、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促进实体经济沿着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科学发展。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围绕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积极实施产品创新并加大机构整合力度,降低营运成本,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快捷度。此外,建立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收费制度,公布具体收费标准,严禁一切违规收费行为。

2、努力为实体经济与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金融环境:一方面要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谨防因利率长期“双轨”和“倒挂”导致的资金“脱实向虚”、金融“脱媒”现象,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中小企业的承受能力,进一步完善汇率制度。通过有松有紧、张弛有度的差异化的金融和监管措施,做好政策引导,促使各金融机构有保有压,倾斜资源。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力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机构和法律法规建设,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3、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必须打破国有资本对金融的垄断,彻底消除各种“玻璃门”“弹簧墙”“天花板”对民间资金投资金融的阻难限制,通过金融适度竞争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一是要加快现有中小金融机构的改造和创新,引导部分非金融机构和民间融资中介正规化、规范化。二要设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组建政策性的中小企业发展银行,积极拓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认真解决和提升中小型金融机制的融资需求和融资能力问题。三是要积极探索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拓宽实体经济与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除了鼓励和引导非上市公司挂牌交易,优化股权结构,拓展融资渠道,还可以组建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和建立股权投资基金,吸纳民间资金有序进入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此外,支持商业银行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推动中小微集合票据扩大规模,探索区域集优等融资模式再创新。(高苗)

西部专题
名家专栏
西部动态
西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