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西部专题

把大数据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对待

时间:2017-05-24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张佳妮

《人民日报》2016年5月24日报导:贵州大数据筑巢引凤赢先机。他们从2014年开始做大数据,比国内其他地区“抢跑”了两年。……正变为国内外大数据领域内从业者的“实验田”。《环球时报》2016年5月31日发表一篇文章,介绍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一部书,文章把他称之为“大数据之父”。他这部书是2013年出版的。其实据我查阅资料发现,大数据这个名称,最早见诸于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的名著《第三次浪潮》一书中。他把大数据称赞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浪潮。”他的这部书是在1980年出版的。可是直到2009年在互联网上才流行起大数据这一名称。

大数据还有一个名词,叫“巨量资料”。从这一称呼我们可以理解它所涉及的资料数量规模之巨大,已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一定时间里去收集、保管、处理,为各方决策提供服务。它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互联网数据的价值从量变到质变,能够直观反映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情况,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

大数据作为一项战略性事业在我国才刚刚起步。2012年中国拥有的各类数据总量占世界的13%,但是大数据工程建设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2015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只有115.9亿元。最近,中央有关部门在贵州省举办了数博会,提出“大数据开启智能时代”主题口号。今年将会有较快发展,预计到2020年中国大数据量将占到世界总量的21%。

陕西大数据事业2013年在西咸新区率先出现,开创了数据商业化应用新模式,西咸新区信息产业园开始营运,他们的口号是,“数据沣西、智慧西咸、云储中国、物联世界”,着眼长远,气魄宏大。2014年7月,我在西安交大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会议上曾提出过开展大数据科研课题,但可惜并未引起重视。

大数据包括数据仓库、数据安全、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等内容。需要运用新的处理模式才能使其具有更强大的洞察发现力和流程化能力,成为大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大数据在运作中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搜集数据;二是深度加工数据,也就是统计学中所说之分析;三是将结果提供给用户。在大数据处理相关众多数据时,不是依靠少数计算机而是要用大量计算机,以函数式编程这样的数据工具将其分解,再逐步将相关数据综合,最终得出结果。据专家介绍,全国每天大约有超过一百万台计算机在运行,处理的数据规模相当于千万亿字节,也就是说大约相当于一份报纸60年所有文字、图片、数据总和的一千倍。它更为独特的地方是实现了智能化、数据化和互联网化。并且把互联网、传感器、机器人、3D打印等这些新兴设备和技术融合起来作为自己的支撑。

大数据对提高经济社会生产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以及维护国家安全等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基层单位来说,同样可以凭借大数据这个大平台,充分运用大量相关数据,分析研究、进行判断、作出决策,改进和加强管理,提高效率,降低营运成本,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

为了使大数据这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新技术真正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应该做好这样一些工作:

第一、要把它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对待。也就是说要把它上升为国家战略,各级地方领导机关也应如此。必须由政府统一制定大数据技术标准和规范,整合数据资源,进行行政审批,防止一哄而起,造成人、财、物的浪费。

第二、建立全国和地方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尽快形成大数据各级共建共享机制,以便使互联网的效率进一步释放出来。

第三、要把大数据作为一种资源加以管理。它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包括计划、采集、维护、使用、撤消等环节,所以要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建立相应的机制和制度,加大对大数据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

第四、要聚集产、学、研、用诸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在某些领域进行攻关,力求取得重大突破。可先从工业、农业、环保、医疗、教育、交通等大数据较有基础的行业实施,建立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

第五、加强立法,强化大数据安全措施。专家认为,在大数据即将被广泛应用的形势下,其安全问题比传统网络安全更为复杂,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可很好地服务大家,也会在广泛运用大数据过程中致使个人隐私泄露。政府应尽快制定保护个人隐私、商业机密和政府机密的法律、法规。要大力加强对大数据的合法利用、授权、安全储存、信息传输等多方面的管理。

第六、大力推进大数据的信用体系、民生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科学决策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真正实现透明、效能、服务、责任型的转变。

总之,大数据是新时代的产物,所以还要使这项新技术同新时代的云计算、数字技术、3D打印、工业4.0等前沿技术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胜利实现服务!(张勃兴 中共陕西省委原书记)

西部专题
名家专栏
西部动态
西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