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产业的兴起是互联网背景下的一场信息革命,已成为全球关注的新焦点。互联网解决“联通”问题,大数据解决“智慧”问题。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已写入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陕西具有发展大数据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但产业发展相对缓慢,数据汇聚、开放、挖掘、应用全产业链尚未形成规模,面临抢占国内大数据发展高地的挑战。为抓住发展机遇,应对面临的挑战,促进陕西省大数据产业健康发展,助推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现就大数据发展趋势和陕西省大数据发展情况提出一些设想和建议。
陕西大数据发展起步早发展快
1.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陕西大数据发展起步于2012年。省、市、县三级电子政务平台建设为大数据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批以大数据开发和应用为主营业务的大数据企业相继兴起,以沣西新城大数据产业园为主的“西部云谷”产业聚集格局初现雏形。大数据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正在逐步改善,大数据产业规模正在形成。2015年,我省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产值已达到300亿元。
电子政务建设处于国内前列。2012年,陕西省率先完成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截至目前,已建成省、市、县三级信息化公共平台服务体系,形成“三级平台五级服务”的电子政务“陕西模式”,并已成为全国政务信息化唯一已经实施的“交光盘工程”、成为全国政务数据资源基于统一平台体系汇聚的省份。目前,区域卫生信息化、住房保障等700多个政务应用系统,已在公共平台上部署实施,并且在三级平台上积累了各类数据资源,为开展大数据应用奠定了基础。
建成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园。2012年,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将大数据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经过三年多筹备建设,国内首个大数据产业园——沣西新城大数据产业园初步建成,部分设备投入运营。
产业园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分为基础数据聚集区、数据应用研发区和数据叠加拓展区三大功能板块,以实现数据的规模化汇集交换、深层次整合分析、多领域社会应用、高效益持续增值产业目标。全国人口数据处理与备份(西安)中心、国家统计大数据处理中心等多个国家部委的重大项目,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和广电网络数据中心等项目相继落户园区,20多万平米的高标准IDC机房相继投入运行。2015年3月,沣西新城获工信部批准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
大数据企业成长壮大。截至目前,陕西有大数据相关企业近百家,从业人员近万人,主要分布在西安高新区和西咸新区。在这两大聚集区内已涌现出一批以大数据开发应用业务为主的骨干企业。比如,已入园的美林数据,已拥有自主产权的TEMPO大数据平台,提供应用一体化的数据分析、数据集成与管控、数据应用开发平台产品、服务及相关解决方案。银河数据,建成了国内最大的社情民意信息收集和分析处理系统,为我省60多个委办厅局提供数据服务,开发了针对汽车销售4S店、二手车、房产的专业数据分析系统。云基华海,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联合成立大数据应用工程研究中心,致力于大数据技术深入研究。以YUN-大数据处理平台为依托,为政府部门和行业提供数据集中、数据开放、智慧信用、智能决策分析等业务支持。大东国际,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三大数据库服务商之一,核心业务是光存储及安全解决方案,业务范围已涵盖大数据系统集成服务、数据安全、数据BPO服务、数据库资源建设和知识挖掘服务等领域。“XIEC大数据系统服务解决方案”已在石油、航空、航天、国防、测绘、公安、边防、医疗、考古等10多个行业投入应用,数据产品和服务已进入北美和欧洲市场。
大数据生态环境建设起步。一是大数据研发机构建设已经起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已牵头建立“大数据智能感知与计算协同创新中心”。在大数据的智能计算及机器学习等共性基础技术方面取得原创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2项,发表SCI论文10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100多项。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与陕西信息化工程研究院联合成立“大数据应用与管理研究中心”,以大数据管理、数据质量和分析应用的前沿、关键技术研究为主,目标建成国内乃至国际一流的大数据分析研究中心。杨凌示范区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中国杨凌农业大数据中心”。二是陕西西科天使投资管理公司联合沣西新城管委会发起设立大数据产业发展基金——陕西大数据企业孵化管理中心。三是沣西新城管委会联合省信息化工程研究院发起成立西咸大数据交易所。四是成立两大联盟促进资源整合。2014年,陕西省产、学、研相关单位发起成立“陕西省大数据产业联盟”和“陕西省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现有理事单位近百家,理事成员200多人。两大联盟致力于打造陕西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产业链、创新链和服务链,探索建立长效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突破产业发展核心技术,制定产业技术标准,搭建产业合作交流平台。2015年5月,陕西工业云中心成立并挂牌,与美国Autodesk、德国西门子、韩国三星SDS数据公司以及航天二院、数码大方等国内外知名软件服务商洽谈合作,其中20户已签约入驻。8月,陕西工业云正式上线,提供云资源、云智慧等五大类服务,实现汇聚百家资源、服务万家企业目标。
智慧城市试点取得初步成果。2013年,《“数字陕西•智慧城市”发展纲要(2013~2017年)》确定在咸阳、渭南两市,由省卫生计生委、省教育厅和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开展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目前,咸阳市智慧城市一期重点应用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智慧城市基础支撑模块、数据共享模块、通用平台模块基本建成;依托市级信息化公共平台承接的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食药等省级智慧应用在咸阳落地;构建的智慧社区、智慧养老、智慧党建、智慧安监等智慧应用,面向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数据资源建设进展顺利,开展了多项城市管理和服务大数据应用。
2015年11月,《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和《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出台,计划到2020年初步构建起完整的全省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生态体系。
陕西大数据发展有哪些瓶颈
在陕西大数据产业链四个关键环节中,分析处理(平台)环节具有一定基础,大数据企业大多集中在这个环节,数据汇集、开放共享、领域应用三个环节比较薄弱。其中数据聚集和开放共享,成为大数据发展的瓶颈。总体上看,陕西大数据仍处在由初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
(1)基础设施建设过热,运行效率不高。2011年至2013年上半年,全国规划建设数据中心255个,设计服务器728万台,实际投产57万台,只占7.8%。暴露出数据中心建设已经出现了过热、圈地的苗头。类似过热现象,陕西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地、各部门分散建设数据库,造成数据分割,难以与其他数据关联,形成“碎片化”格局。基础设施建设过热的表现主要为盲目建设大数据园区、中心,纷纷打出电价牌、资源牌、地价牌、气候牌、政策牌,致力于抢占产业高地。一些地方误将数据中心建设视为大数据发展的核心,盲目追逐硬件设施投资,占用大量土地,消耗大量电力,但开发运用大数据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和企业经营效益的项目还比较少。
(2)数据开放共享滞后,存在诸多障碍。一是缺乏数据开放共享机制。数据汇集、应用的前提是数据开放共享。受条块分割管理体制、部门利益垄断所限,公共数据开放程度很低,以邻为壑、开放共享难度很大,一些部门和机构拥有大量数据,但宁愿闲置也不愿意提供给有关部门共享,导致“无用”数据爆炸与“可用”数据短缺并存的现象。不同部门的数据之间缺乏互联互通,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数据的综合利用效益低。二是缺乏数据共享机制的责任主体。许多政府部门不清楚哪些公共数据能够对外开放,因担心泄露国家机密、伤害部门利益,而宁可不作为。三是缺乏数据共享的法规制度。由于无法可依或法律法规之间冲突,无法保证大数据开放共享和防止被滥用;未形成数据共享的统一标准和规范制度,缺乏明确的数据共享操作规则和目标指向。四是数据信息资源公开和交易机制未形成。数据、信息公开和交易的壁垒多,严重阻碍和制约着大数据的聚集、公开、共享和应用。
(3)企业数量少实力弱,创新能力不足。据“数据堂”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大数据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和浙江4个省市,大数据企业占到全国的90%以上。我省大数据企业数量少,具备行业领先地位的企业不多。从大数据产业链关键环节看,缺少专门从事数据采集、加工和流通企业,尤其是缺少像百度、阿里、腾讯那样拥有海量数据的互联网企业,大部分数据源还在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银行等单位。基础架构类企业,主要局限于数据的存储和简单的管理,集中在三大电信和一些试图转型的传统IT运营商。大数据分析类企业,由于受到分析技术的限制,缺少原创技术,总体上以跟随为主。美林数据和银河数据等企业在商业智能分析、可视化分析方面有所突破。大数据应用开发类企业,由于应用面广,用户需求不统一,数据挖掘、行业应用仍处在起步阶段。目前,一些中小型IT企业结合用户需求采用传统分析流程和工具进行开发应用,数据来源有所增加,但应用模式缺少创新。大数据应用主要集中在舆情分析、医疗健康、电子商务、在线教育、农业应用等几个方面,没有形成产业规模。
(4)数据安全风险问题,亟待得到解决。在推动数据全面开放共享、应用的同时,如何有效地保护公民隐私、企业商业机密,是发展大数据的重大挑战。大数据发展趋势,往往与加大信息开放度、设计新的信息收集设备、数据存储分析相关联。带来的副作用是IT基础架构将变得越来越一体化和外向型,对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构成更大风险。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等大数据技术在带来商业价值同时,也增加了黑客进行攻击的机会。黑客利用大数据技术最大限度地收集与攻击相关信息,更具精准性。如何保证数据来源是合法的、用户的数据在使用过程中是安全的、防止隐私信息泄露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5)与先进的地区相比,存在差距。陕西目前尚无大数据专门管理机构,大数据发展缺乏统筹规划和协调管控机制。数据流转机制不健全。数据管控责任主体不明确,数据开放共享、交易政策及规则制定和监管亟待加强。大数据应用处在起步阶段。由于大数据发展的顶层设计滞后、行业数据开放共享受阻、缺少数据研究团队等原因,大数据的行业应用尚未形成规模。与先进省市相比,在数据统筹、平台建设、人才培养、营造环境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距。
三、陕西大数据发展的突破路径
纵观大数据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省际间竞争挑战。贵州率先提出建立国家级的旅游数据中心。陕西在涉农大数据领域具有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要争取成为全国的农业大数据中心;同时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和“一带一路”的连接地,陕西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建设“丝路大数据”综合信息平台,以信息流带动物资流、人才流和资金流,在国内率先建成“网上丝路”和“信息港”。
陕西大数据发展,不能坐等产业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要适应大数据发展的大势,学习借鉴国际、国内大数据发展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坚持“政府主导、市场驱动、共享共治、数据安全”原则,做好大数据发展顶层设计,改善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以推进政府公共信息开放共享为突破口,以平台建设和领域应用为着力点,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完善大数据全产业链,加快大数据发展。力争“十三五”末,沣西新城建成全国最大的数据聚集地,大数据和云计算产值超过1000亿元。
(1)统筹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立健全严格的审批程序,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投资。
以省、市两级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中心为基础,运用云计算技术,整合规模小、效率低、能耗高的部门政务数据中心,逐步形成统一的政务云计算中心。
利用三大通信运营商等社会数据中心资源,规范其技术架构和安全要求,构建与互联网衔接、绿色集约、保障有力的行业、领域大数据汇聚平台,引导政府部门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行业云平台建设。
逐步形成“一基地三园区”的产业布局,其中西咸新区为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基地,西安高新区为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创新与服务示范园区,杨凌示范区为农业大数据示范园区,国际港务区为物流大数据中心示范园区。
(2)建立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基于空间地理、人口、法人、宏观经济四大基础数据库,整合各部门专属业务数据库,建设医疗、社保、信用、惠农、环保等主题数据库,利用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建立政务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实现部门间数据资源交换共享。建立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数据资源清单,制定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办法,优先开展政务大数据开放共享,利用政务大数据服务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升宏观决策的科学性,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能力,促进企业基于政务大数据创新发展,解决医疗、交通、社会治安等民生相关问题,提高政府预警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逐步推进大数据在其它行业应用共享,出台推动大数据跨行业应用政策,促进互联网、电信、金融、流通等企业与其他行业大数据融合与应用创新,带动全社会大数据应用。
(3)建立大数据服务交易中心。按照“先交换、后交易,先政府、后市场”的方式,按政府引导监管,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模式,在现有沣西新城大数据交易所的基础上,成立“陕西省大数据服务与交易中心”,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汇集、交易与发布,促进数据流通,规范数据交易行为,维护数据交易市场秩序,保护数据交易各方合法权益。
(4)先行组织实施“四大工程”。围绕数据开放共享、行业大数据应用、信息资源融合、产业基地建设等关键环节,在西咸新区、西安高新区、经开区、杨凌示范区等地和有关行业先行组织实施秦云、城市信息融合示范、大数据应用示范、产业基地示范等“四大工程”,引导推动数据聚集、企业云集和产业聚集,带动全省大数据跨越式发展。
四、陕西推进大数据从何处发力
1 做好省级顶层设计,部署大数据发展。
一是设立省大数据产业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大数据发展重大事项,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大数据战略实施的协同推进机制。
二是落实大数据发展政府工作职能。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陕西大数据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大数据采集、管理、开放、交易、应用等标准规范;制定数据资产管理办法,编制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和开放目录;统筹全省政务数据资源的收集、存储,组织协调政务和社会数据开放、共享、授权使用;制定大数据安全保护策略,实施政务数据流转监管;承担基础公共数据资源和相关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服务;协调大数据开放共享应用项目实施,推进陕西大数据发展。
三是创办大数据研究咨询机构。组建由省内外行业与技术专家、经济专家、企业家、投资者、产业组织者等组成的大数据专家咨询委员会,就大数据发展中重大问题开展研究论证,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四是编制大数据“十三五”规划。明确陕西大数据发展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编制行动路线图并落实具体实施部门责任。统一规划布局数据中心建设。
2加强大数据管理,保障大数据健康发展。
一是研发应用数据保护技术,二是健全数据安全标准和评估体系,三是加强大数据管理制度建设,四是制定政务数据等级分类标准。五是制定数据开放与交易相关法规。
3统筹政府数据开放,带动大数据发展。如何打破“信息孤岛”,拆除“数据烟筒”,实现政府内部数据的互通和共享,最关键的一步是数据统筹开放共享。做到“统筹存储、统筹规范、统筹交换、统筹安全”4个统筹,实现政府数据集聚、数据共享交换、分类数据开放、开展数据交易和集约数据建设5大发展目标。通过统筹政府部门公共数据逐步对外开放,引导和带动全省大数据发展。
4加大财政金融支持,落实大数据政策。
一是设立政府大数据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大数据发展财政投入长效增长机制,把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列入省、市年度财政预算。
二是支持企业申报国家科技专项。优先支持大数据相关企业申报国家科技支撑项目、重大成果转化专项、电子发展基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国家科技专项;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
三是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大数据发展。建立大数据中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快引进、重点培育大数据产业风险投资机构,鼓励金融机构拓宽大数据技术创新的间接融资渠道,探索试点为企业活动提供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方式。
5建设大数据人才队伍,支撑大数据发展。大数据发展需要大批工程师、架构师、运营师、经理人、研究人员和技术专家。推进大数据发展,需要建设多层次、多类型的大数据人才队伍。一是鼓励高校和职业学院设置大数据学科,培养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二是鼓励高校与大数据企业联合建大数据实训基地,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场所。三是支持高校、院所和企业联合设立大数据研究机构,开展大数据领域科学研究,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四是实施高端人才引进与共享战略,采取柔性引进方式,吸引能够突破大数据关键技术、带动大数据发展的领军人才、高端专业人才来陕西工作。(陕西省决咨委大数据发展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