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西部专题

大数据“国家靶场”是如何炼成的

时间:2017-05-24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张佳妮

不管外界如何看待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如今,“云上贵州”及其所代表的大数据产业都已经成为了贵州的一张名片。

2016年2月,随着贵州被挂牌为国家大数据产业综合实验区,昔日工业时代的跟随者,变成大数据时代的同行者,甚至领跑者。

贵州先行试点大数据战略之后,就一直在探索确立标准、确立规范体系。作为国家大数据产业的“靶场”,贵州的先行先试,正努力为国家的大数据战略趟出一条新路。

敢为人先 探路蓝海

大数据与贵州的邂逅,最初是在 2013年7月成立的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科技园吸引了一批来自北京的科技企业。在接触中,许多贵州干部突然发现“大数据”是一个高频词。

紧接着,这个西部省份开始了自己的调研,发现发达国家已开始了大数据战略布局。标志性的事件是,2012年3月,美国政府公布了总投资2亿美金的《大数据研究发展计划》,将发展大数据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英国、日本等国也紧随其后。

贵阳市副市长徐昊说,“当时脑海里第一个反应就是机遇来了。也许发达地区并不会有这种感觉。但是对于贵阳、对于贵州而言,这种感觉特别强烈。”

“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是一场抢先机的突围战,不只是要把大数据作为产业创新、寻找‘蓝海’的战略选择,同样重要的是要把大数据作为‘十三五’时期贵州发展全局的战略引擎,更好地用大数据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广大民生、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在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看来,大数据就是贵州“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大战略、大引擎和大机遇”。

大刀阔斧 数聚贵州

贵州选择了大数据,而大数据同样也需要贵州,因为贵州被公认为是中国南方最适合建设数据中心的地方。

数据中心最大特点是高耗能,电力成本占整个支出成本的50%-70%,其中一半的支出是空调费,因为机器设备需要散热。而贵州得天独厚,气候凉爽,四季如春。例如贵州的省会,大数据战略的策源地——贵阳,夏季平均气温只有23.3℃,年均气温为15℃。

目前在贵安新区的数据中心,几乎不用开空调,只需纳入外部凉风即可。其中,正在建设的富士康绿色数据中心连空调都省了,直接在山里挖了一个山洞。

PUE值是评价数据中心能源效率的指标,PUE值越接近于1,表示一个数据中心的绿色化程度越高。目前,富士康的绿色数据中心的PUE值接近于1.06,是国内甚至全球运行成本最低的数据中心之一。

与此同时,贵州的电力资源极为丰富,是西电东输的主要电源省,不但可以为数据企业提供稳定的电力支持,而且具备一定的价格优势。另外,机房对空气质量也有一定的要求。而贵州的空气比较清洁。在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指数排名中,贵州不少地方一直是优等生。因此在贵州,空气进入机房时只需稍微过滤,不像其他地区的空气需要多层过滤。而且贵州远离地震带,自然灾害较少,为信息设备提供了安全环境。

正是看中了贵州得天独厚的条件,三大运营商纷纷将自己的南方数据中心建在了贵州。

信息基础设施是大数据产业飞驰攀升的支撑阶梯。2014年以来,贵州实施信息基础设施三年大会战,通过夯实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搭建绿色、开放的平台,为优质项目入驻铺路。

两年时间来,“光网贵州”、“满格贵州”、“数聚贵州”系列工程,全力构建“出省宽、省内连、覆盖广、资费低”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三大电信运营商、申黔互联、中电翼云、翔明科技、中安永恒等互联网数据中心陆续建成投入使用,贵阳、遵义、安顺、贵安新区实现通信同城化。到2015年5月,贵阳市全域公共免费WiFi项目一期工程投入使用。

在全省上下有力的推动下,短短两年的时间,贵州实现了在大数据领域的多个率先,基石更宽更牢固——

率先建设了统筹省级政府数据“聚、通、用”的云上贵州系统平台;

率先建设全国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是《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唯一提到的省份;

率先创建首个大数据产业集聚区贵阳•贵安;

率先创建贵阳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

率先举办以大数据为主题的博览会和峰会;

率先举办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和草根创业大赛;

率先建立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和众筹金融交易所,探索数据货币化交易和众筹金融——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探索数据货币化交易,开业以来已实现2200多笔交易,交易总金额突破2000万元;

率先建立全域公共免费WiFi城市,提出块数据理论,探索建设块上集聚的大数据公共平台……

全国数据资源正加速向贵州存储集聚。公安部、民政部、国家旅游局、国家质检总局等国家部委相关数据已明确存储到贵州 。阿里巴巴、腾讯、惠普、鸿海、京东、华为等中国最具实力的企业高调入驻,23个大数据科研机构、6个院士工作站,以及5个科研机构倾力加盟。外界渐渐看到了贵州大数据战略的价值。

贵州招商的重点方向,也跟随产业发展步伐,从最初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框架搭建逐步转向了数据服务与深层次开发应用。

国家靶场 先行先试

如何找到撬动大数据发展的第一个落脚点?

贵州的做法是,从最接地气的两头入手,一是数据中心,二是呼叫中心。第一步迈出去之后,留下了两个脚印,一个是贵安新区的数据中心,而另一个是贵阳市的呼叫中心。

现在,贵阳的呼叫中心坐席已经达到10万席,计划到2017年,扩张至20万席。数据中心的发展更为迅猛,2015年,整个贵州省的服务器规模为20余万台,未来规划建设服务器规模200万台。作为中国最年轻的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也因为大数据赢来了发展机遇。

从低处着手,从高处着眼,围绕着大数据,贵州勾勒出了一张顶层设计的蓝图,简称为“34533”。即围绕“数据从哪里来、数据放在哪里、数据谁来应用”三大问题;坚持“数据是资源、应用是核心、产业是目的、安全是保障”四个理念;打造“基础设施层、系统平台层、云应用平台层、增值服务层、配套端产品层”五个产业层级;逐步建成“大数据内容中心、大数据服务中心、大数据金融中心”三个中心;实现“以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以大数据推动转型升级、以大数据服务改善民生”三个目的。

在顶层设计中,“云上贵州”是最先落地的一个全省范围内的大行动,按照2014年4月发布的《贵州省发布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规划,云上贵州项目是贵州省推出的首个重大应用示范项目。按照最初的设想,是围绕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旅游、工业、电子商务、食品安全等方面建设的“七朵云”,7个厅局首先将数据在云上贵州这一平台对外开放。

两年来,在这七朵云的基础上,带动了一大批部门建立云平台,从“七朵云”演变为“7+n”朵云,目前共有30个政府部门信息系统在平台运行。

这是全国第一个实现省级政府、企业和事业单位数据整合管理和互通共享的云服务平台。

政府部门掌握了最多的数据,但是这些数据往往仅限于各自系统内流通,各个部门之间较难实现数据交换。“云上贵州”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为政府各部门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数据交换提供了可能。

政府部门的数据交换,将为政府治理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例如扶贫资金的追踪,过去扶贫资金追踪起来很难精确。因为财政部门有详细到乡镇的财政数据,但是无法与扶贫办的系统对接,从而无法识别哪些属于扶贫资金。如果两家数据可以交换,精确追踪将成为可能。贵州省扶贫办总农艺师周兴告诉记者,目前省扶贫办已经与财政厅进行了对接,两家的数据交换将指日可待。

大数据顶层设计“34533”落地到贵阳后,就化身为了“6789”四个系列项目,以“七系列”为核心,往上走一步是政府治理,即“六系列”,包括了“数字城管”“平安贵阳”等利用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系列项目。往下走一步是民生,即利用大数据改善民生的“八系列项目”,最后一环是端产品制造,被命名为“九系列项目”。

“七系列”是整个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支撑框架,对大数据产业起到一个贯穿的作用。例如代号为702的贵阳大数据交易中心。

这是全球首家数据交易中心,他们现在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孕育大数据的交易市场。“政府手里掌握了最多的数据。”交易中心副总裁陆广龙说,他们要在政府和市场之间进行“推拉”,为企业打通数据交易的最后一里路。

比起高大上的数据交易,对于普通贵阳市民而言,他们眼中的大数据就是“D-GuiYang”的免费WiFi信号,即覆盖全城的免费WiFi网。大多数人看重的是,这张免费的网是否够快,而主政者更在意的是,这张网是否足够安全。

安全是贵州大数据战略中,最为核心的一环,一方面是技术的安全。正如“D-GuiYang”所承载的使命一样,“为免费WiFi探索一个安全标准”。

“聚焦先行先试,形成更多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数据中心整合利用、大数据创新应用、大数据产业聚集、大数据资源流通、大数据国际合作、大数据制度创新等七个方面开展系统性试验,各部门各单位都要主动运用大数据改进工作,制定具体应用方案,推动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深入挖掘大数据政用价值、商用价值、民用价值。”这是2016年4月12日,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会议上,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省大数据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孙志刚的讲话。这展现出,作为国家大数据产业的“靶场”,贵州的先行先试,正努力为国家的大数据战略杀出一条新路。(李轩)

西部专题
名家专栏
西部动态
西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