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中国故事、大气的灯光舞美、专业的演出团队、热情的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10月15日至31日,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在陕西盛情绽放。巍巍秦岭,为艺术鼓起雄风;滔滔黄河,为艺术荡起波涛。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代表着时代的风貌,引领着时代的风气。中国艺术节是我国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文化艺术盛会,也是中国文化艺术向世界展示的重要平台。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在延安开幕,开幕式地点、时间的选择,可谓别有深意。74年前在延安,毛泽东同志发表文艺座谈会讲话,开启了人民文艺崭新的纪元;两年前的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为新形势下文艺工作的发展指明了航向。标注中国文艺发展之路的地理坐标和时间坐标历史性的相遇,让这届艺术节承载了特殊的意义。它蕴含着中国文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深刻命题,也成为观察中国文艺发展新气象的重要窗口。
从“高原”迈向“高峰”
“文华奖”代表着我国舞台艺术的最高水准,此次艺术节是“文华奖”评奖改革后的首次实践,除了奖项大幅压缩为20个外,还首次增设群众评委。奖项“瘦身”,含金量提高,有助于改变浮躁心态,让经得起磨砺的精品,助推艺术创作攀登“高峰”;增设群众评委,充分体现好作品要“经得起人民评价”这一价值取向,也能更好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导向。
在10月31日的闭幕式上,文华大奖和文华表演奖揭晓。豫剧《焦裕禄》、评剧《母亲》、淮剧《小镇》、京剧《西安事变》、京剧《康熙大帝》、话剧《兵者,国之大事》、话剧《麻醉师》、歌剧《大汉苏武》、舞剧《沙湾往事》、舞剧《八女投江》10台作品荣获第十五届文华大奖。这些作品或关注当下,反映现实生活,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展示了全国文艺工作者植根人民、书写时代、潜心创作、勇攀“高峰”的新气象、新雄姿、新风貌。
文华表演奖被贾文龙、吴凤花、惠敏莉、朱衡、李军梅、李小雄、华雯、王阳娟、迪里拜尔、王启敏10位长期扎根基层、为人民演出的艺术家摘得。他们不论是戏曲表演艺术家、歌唱家还是舞蹈家,虽然专业不同,但都能不忘艺术初心,坚持艺术理想、不懈追求艺术“高峰”。
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在闭幕致辞中说,本届艺术节全国近万名艺术家和广大群众文艺工作者尽情挥洒才情、追求艺术梦想,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一批接地气、有道德、有温度、显筋骨、受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其中,舞台艺术作品深入生活、关注现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内容丰富,展示时代风貌,彰显中国气派;演艺产品博览交易会汇聚佳作,助力优秀艺术作品传播推广。绚丽的艺术之花绽放于八百里秦川,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陕西人民尽享了一届欢乐祥和的艺术节!
让“群星” 闪耀“生活”
深入生活,艺术才能植入最深刻的现实;扎根人民,作品才能流动最真挚的情感。实践也证明,艺术与现实碰撞,与民心呼应,才能产生最动人的力量。
群星奖是文化部为繁荣群众文艺创作、推出优秀群众文艺作品、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提升全民文化艺术素养、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而设立的国家文化艺术政府奖。今年组织开展的第十七届群星奖评奖,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四个艺术门类,共有来自全国各地和军队、武警、工会系统的5000多个作品参加初选,268个优秀作品进入复赛,84个优秀作品入围决赛。参赛作品题材广泛,紧扣时代脉搏,群众文艺特色突出,民族特色、地域特色鲜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集中展现了近年来群众文艺创作的优秀成果,涌现出了一批精品力作。经专家评委和群众评委严格评审,最终于10月30日晚评出《丝路欢歌》《阿婶合唱团》《占座》《军婚药方》等20个获奖作品。
为充分体现中国艺术节的办节宗旨和办节原则,本届群星奖将文化惠民贯穿于评奖全过程,参赛作品均注重深入基层进行演出,初选过程中,各地共举办展演选拔1.43万场,观众达1083万人次。群星奖决赛作品赴陕西各地开展20场惠民演出,观众达5万多人次。同时,本届群星奖决赛还引入了网络视频直播,7场决赛观看总人次超过80万,有效地提升了群星奖的影响力。
永远为人民绽放
艺术的盛会,也是人民的节日。让人民共享艺术成果,让优秀艺术作品能抵达每一位渴望艺术滋养的心灵,是艺术发展的应有之义。
为了把“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办节宗旨和“精品、惠民、节俭、可持续”的办节原则落到实处,十一艺节实行低票价惠民,让更多老百姓走进剧场。本届艺术节票价最低20元,100元以下的票价占到总票数的65%。组委会还将组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群星奖作品惠民展演,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很多观众表示:“花几十块钱就能进剧场观看这么‘高大上’的演出,真正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除了降低票价外,本届艺术节还邀请老战士、农民工、环卫工、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场馆建设者等免费观看演出。
人民的心声,时代的底色。一场永不落幕的艺术节!
中国艺术,永远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深情绽放。(王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