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封面人物

张锦秋 和谐建筑重振文化精神一一张锦秋作品的文化解读

时间:2017-07-24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费昱通(实习)

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张锦秋精心设计的“长安塔”就矗立在园子的最高处。

“长安塔”不仅是园子里最大的亮点,更是东北城郊最大的亮点。我曾乘坐直升飞机从空中俯瞰园景:最美丽的是园中的水景,最壮观的自然是长安塔。它俨然是全园的核心,全园的灵魂,像是乐队的总指挥,统摄着整个园子的韵律和脉动;同时,它又是全园的标志,雄浑大气,升华了西安作为“华夏故都、山水新城”的理念。没有长安塔,整个园子的建筑便显得零散无主。长安塔的造型承古开新,雄浑大器,简朴高雅,得到各方人士一致好评。

黑格尔评述艺术形象时喜欢用“这一个”的特定概念,以示与众不同。长安塔就是典型的“这一个”:它的造型、尺度、材质和工艺制作,只属于这里;其他现存的古塔,如果移位摆放在这里,都会变得不伦不类。

从文化解读的角度,我这里还想说一点,长安塔将给这里带来长久的安祥。塔这种佛教特有的建筑传入中国两千年,一是造型中国化了,二是内涵也多样化了。除了舍利塔、藏经塔及各种纪念塔, 中国民间更看重的是风水塔,保一方平安。长安塔地处泾渭浐灞四水交汇之地,立宝塔镇水,符合中国社会传统心理。这也是张锦秋为祝福西安美好 愿景的一份厚礼。记得鲁迅说过: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张锦秋充满浓郁中国古典特色的建筑,正帮助西安走向世界。

最后,想就张锦秋建筑设计的艺术风格谈点 我这个圏外人的看法,也算一种解读。

文学理论中有一个观点:风格就是人。许多人 对张锦秋的作品称之为“新唐风”。这个提法最早出自吴良镛院士为张锦秋院士《从传统走向未来》一书撰写的序言。据我所知,张锦秋先生并未刻意求之,她更认同和倡导、秉持“和谐建筑”的理念,强调建筑与城市和谐、建筑与自然和谐、建筑与人和谐以及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和谐,等等。

在仔细阅读了有关研究评论资料后,我赞同张锦秋的结论:她的建筑艺术风格是“和谐建筑”。无论从她设计的黄帝陵祭祀大殿到延安革命纪念馆,还是陕西省图书馆、美术馆和群贤庄住宅小区,显然不能用“新唐风”来概括。同时我也赞成 “新唐风”的说法,但正确的表述应当是这样子:张锦秋“和谐建筑”中有一部分是“新唐风”。但 无论是“和谐建筑”还是“新唐风”,都是与实际相 结合、与时代共进取的具有开拓创新的设计理念, 用时下通俗的话讲,就是“接地气”。当今艺术界 有一股暗潮:书法界流行“丑书”、美术界流行“丑画”,许多地方也出现许多奇奇怪怪的丑陋建筑, 这些作品当然都不是“接地气”。时间是试金石。

与张锦秋建筑艺术风格有关的解读还有一个话题不能回避,就是当初“三唐工程”和陕西历史博物馆刚建成以后,建筑界有一种称是“和风”的说法。

曰本人自称是“大和民族”,故所谓“和风”就 是“日本风”。以我这个圈夕卜人字面理解,这种说法似乎不认为张锦秋的作品代表了“中国风”。我曾发表过一篇考察日本奈良、京都的文章,其中讨论过这个话题,在此简要表述。

唐代佛教寺院林立的恢弘景观如今只能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看到;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西侧门楣上还保留了唐代佛殿式样的石刻图,弥足珍贵。经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实地考证,国内现存较早的唐代木构建筑是建于公元857年、唐大中一年的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这就使建于公元607年的奈良法隆寺(又名斑鸠寺〉成为当今存世最早、也是最大的木构建筑。因此有人提出“中国唐代建 筑在日本”的说法。也就是说,寻找中国隋唐建筑的式样,只有到日本奈良、京都。这确实令人十分感叹!

客观地讲,日本虽然是领土狭小的国家,却是一个学习过中华昌盛时期“大世面”的小国,不是“夜郎自大”的“井底之蛙”。从文化的形成、发展看,日本文化从本质上、气度上是一种“小”文化,却是一种能够吸收“大”文化的“小”文化。从盛唐到晚清,日本顽强学习世界强国时的“卑下”态度 曾令许多中国志士“汗颜”。直到今天,日本还有许多学者在坚持研究中国,许多工夫令中国的学者自愧不如。比如,沟口雄三〔1932—2010〉的许多著作就值得一读。

但是,去过奈良、京都的人都会发现,日本现存的古建筑,并没有完全照搬中国,他们在建造时充分考虑了本地海洋气候的影响以及地震多发、 建材也不如中国充足等等因素。走进奈良、京都各个寺院,都能看到房屋上那伸张很远的飘檐、架空的台座、注重材质的装饰性,这都是典型的日本风格。另外,寺院的整体布局不对称,建筑的体量、 尺度也较为轻盈。日本近代著名建筑史学家关野贞〈1868—1935〉在1929年所著《日本建筑史》明确指出:日本“在上古所建造的建筑中,引进了中国、 朝鲜等大陆建筑,逐渐形成和大陆建筑有所不同的我国所特有的建筑形式。”关野贞是日本建筑界泰斗,应当,他的论述有相当的代表性。

据我所知,张锦秋先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曾多次赴日考察过奈良、京都、香川、九州的传统建筑,在学习“和风”建筑过程中,她着重厘清了“和”与“唐”的异同,比如隋唐建筑格局宏大、造型端庄、材质敦厚,以及挑檐挺拔、护栏多用汉白玉等等。同时,除了继续学习领悟梁思成先生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成果,她还认真研读学习我国建筑历史学家、傅熹年等先生多年对唐代建筑的研究成果,跟踪收集国内不断充实的考古发掘资料,从而使她对隋唐建筑的把握更为到位。因此,张锦秋先生开创的“新唐风”系列建筑,是真正继承和代表了中国隋唐建筑的宏大气象和优秀 传统,其创新点在于准确地把握时代精神并与历史及环境和谐统一,追求“神似”与完美,并非只拘泥“形似”。

正是通过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法门寺殿堂、慈恩寺玄奘纪念院、大明宫丹凤门等系列建筑的实践,令国人感受到与奈良、京都不一样的纯正中国隋唐建筑的风范和气度,成功地回应了西安如何彰显历史文化特色的难题,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和尊重。这也是我国倡导“文化自信”的一种底气。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不懈的探索,西安终于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特色的道路。这就是经过反复提炼、终于形成共识的西安定位:把西安建设成一座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如今,随着“一带一路”远见卓识国家战略的实施,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再次进入国家 战略的前沿阵地,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 要节点,西安将大显身手,前景无限美好。

由于工作的关系,近+年我十分庆幸能够经常见到张锦秋先生和韩骥先生,有当面聆教的机会,从他们擅长的专业、渊博的学识与高尚的职守,到他们善待朋友的诚挚与厚谊,令我如沐春风,获益甚丰。仅以此文表达一个西安老市民对先生的敬佩之情和衷心感谢。(梁锦奎)

本文收入赵元超主编的《长安寻梦一一张锦秋建筑作品展实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梁锦奎(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安市人民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城建组副组长)

西部专题
名家专栏
西部动态
西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