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张锦秋的作品,需要了解西安整个的历史演变
论说张锦秋对西安的贡献,不能不从西安的历史说起。了解一点西安的历史,就能理解西安对中国文化生成演进的重要作用,也能理解西安人普遍存在的难以释怀的浓郁历史情结。了解了这些,再来读张锦秋的作品,就能体悟她的作品对西安当今和未来的意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安的两大工程成为“造福后代”的壮举:一是全面整修古城墙,二是引黑河水进城。
与此同时,由张锦秋主创的青龙寺空海纪念碑院、大雁塔景区“三唐工程”和陕西历史博物馆相继竣工,引起国内外普遍关注。
当时谁都没有想到,这三项具有显著“唐风” 色彩的工程会成为后来西安“重振汉唐雄风”的标志和底气,并成为落实中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条得力注脚。
张锦秋这些后来被称为“新唐风”的系列建筑独得西安人青睐,其缘由在于西安人有极浓郁的历史情结和极强烈的文化追求。
西安人历史情结有两个特点:一是对这座城市历史曾经有过的辉煌十分自豪;二是为这座城市后来的凋零感到十分郁闷。这两个特点叠加在一起,就会变成一种强烈的奋发图变的情怀。
这种情结和追求,当然源于西安是座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她有其独特的城市发源、发展经历,有独特的文化历史。这里的独特,不是指独立的城市发展史,而是她经历了极度辉煌之后的急剧衰落,巨大的历史落差,造成当今西安与国内其他城市完全不同的社会文化心理。
人类文化的成果谓之文明,分为器物、制度、思想等三个标志领域。在西安这片沃土上开创、壮大直至辉煌的中国历史文化,是这三个领域成果的全覆盖,从西周到盛唐一千多年的时期中,理所当然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主流,至今还保留着全部文化遗传基因,一俟历史条件成熟,仍可以重现生命活力。这在全世界都可称为一个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被外国人称为“世界第八奇迹”,其实这只是西安历史文化奇迹中的冰山一角、九牛一毛。因为秦始皇陵的一个小小陪葬坑被称“世界奇迹”,那么秦始皇陵的主体建筑“秦始皇墓”该称什么?
中国有许多历史都城,每一个历史都城都可以代表一段中国历史。从全国看,北京代表元、明、清三个封建朝代历史,前后约五百年;南京代表东晋和南朝四代以及明代初年历史,前后约三百年;开封代表北宋,杭州代表南宋,前后加起来也三百年;洛阳代表东周、东汉、西晋以及北朝、武周以及五代,前后加起来有八百年。西安,则代表西周、 秦、西汉、隋、唐这几个中国封建社会处于上升进 取时期的历史,前后约一千二百年,无疑是中国历 史都城中的翘楚。唐代文化从根本上定型了西安。今曰西安地面、地下唐代文物遗存最丰,唐文化影响也最大,在一定意义上,称西安为“唐城”亦不为过。在国外的很多城市中,华人聚集的地方被称为“唐人街”,因为中国历史上的唐朝至今为国人引以为骄傲。
唐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都城长安城规模宏大,七倍于现存的西安城墙圈内的面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100万的特大城市。巍峨壮丽的建筑、雄浑齐整的布局、博采兼容的气度,加上唐王朝无比强盛的国力,孕育出丰富精湛典雅的文化,浦现出无数飘逸俊秀的人物,名副其实地成为万国仰慕的国际大都会。盛唐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以中国文明智慧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在当时世界各类文明中处于领先地位。这当然是西安文化史上最壮观的一页。
唐文化是一种高容量、高能量的文化,尽管已相隔了千余年,今天国人谈论起来仍有一种烈焰灼人的感觉。这种感觉类似西方人谈论起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时不由自主就流露出崇敬、神往的心情。
从纵向考察,唐朝直接继承了魏晋以来南北两方的优秀文化,又得天独厚全面继承了周、秦、汉 文化的恢宏气度,诗歌、散文、书法、绘画、雕塑、 音乐、舞蹈、围棋等文学、艺术空前大普及、大发 展,特别是唐诗和唐代书法,从此成为中国文化启蒙教育的范本和文化理想追求的楷模。
从横向考察,唐朝对世界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文化,从宗教、信仰到饮食、衣着,从文学、艺术到工具、器用,都尽可能地兼收并蓄。值得一提的是,佛教传入中国数百年,终于在唐代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儒、释、道并驾齐驱、共存并尊的文化现象。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分支“景教”也在唐代正式取得地位,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文化的亲和力。
由隋文帝时代发轫、初唐定型的科举制成为世界史上罕见的各阶层士人进身报国参政的主要途径,规范了后世读书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金榜题名”从此成为中国人心目中三大喜事之一。这时的都城长安,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有一种“无限风光尽被沾”的自豪。
然而,到了唐朝末年,先有黄巢造反时的破坏,后有朱温迁都时的毁灭,无比壮丽的皇宫殿堂建材被拆卸一空,通过清河运往洛阳,长安城变成一片瓦砾废墟,从此不复为国都,凋敝沉寂达千年之久。
国都的东迁、南下、北上,标志着国家政治中心的转移,同时也带来国家文化中心的转移,这不但造成西安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也必然使长期依傍政治促进、推动而蓬勃发展的西安文化势头一落千丈,仿佛一条波涛汹浦的大河,突然间江水断流,河床裸露,沙石面天,而且一断就是一千年,可谓“沧桑巨变”。
著名艺术教育家陈师曾先生说过一句很值得寻味的话:“传统,传统,不‘传’无以‘统’之,不‘统’无以‘传’之。”西安政治文化地位的失落, 造成西安文化在“传统”上产生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心理矛盾:该“统”什么,该“传”什么,已经失去目标,失去动力。而且,对当地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也带来重大影响。这就是近千年来始终困惑西安的那种剪不断、割不舍、摆不脱的所谓“历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