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往期封面

张锦秋 和谐建筑重振文化精神一一张锦秋作品的文化解读

时间:2017-07-24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费昱通(实习)

在这段时间里,陕西、关中、西安几乎从未大兴过土木,城市凋敝,乡村落后,一切似乎回到了秦汉以前。无数外地文人骚客慕名来此访古,找不到昔日京都的一丝繁华。古人有诗云:“昔人已 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但西安“此地”连 “黄鹤楼”也没留下,只有七十几个貌似土山的皇帝陵屹立道边,无限凄凉。陕西人不无自嘲地说:“江南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写过一首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曾面对古长安的凋敝荒凉状况发出感慨:“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其中“伤心秦汉 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两句仍令今人触目惊心。历史上的陕西文人不甘寂寞,总结出“长安八景”〔又称“关中八景”,因为这“八景”原来都在古长安所在的“京兆郡”或“西安府”辖区,民国初年一度改为“关中道”辖区)以壮地胜。读懂或欣赏这“八景”,需要付出深厚的文化功底和其他东西。

上世纪20年代,鲁迅先生来西安讲学,顺便为计划创作的长篇小说《杨贵妃》做一次实地考察,获取创作的灵感。然而,关中大地荒凉破败的景象令他失望至极、满腹辛酸。后来他在给日本友人山本初枝的信中写道:来陕西见到的一切,使他“费尽心机用幻想描绘出的计划”彻底破灭,以至于“一个字也未能写出”。鲁迅先生讲学之余,为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题词:“古调独弹”。细细品味,可褒可贬,但似乎又是无贬无褒,遗憾难言。

新中国成立后,西安获得新生,在“一五”“二五”期间出现了一段难得的建设高潮,但到了六七十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西安发展又停滞难前。即就是到八十年代初期仍是步履蹒跚,当时的社会文化心理除了“自嘲”,又多了几份“自黑”。某本小说中的“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懒汉怒吼秦腔”两句话被央视主持人当众引用嘲笑陕西,令人极为难堪。如果没有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出土,西安几乎没有值得自豪的一点心情。

然而,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不会轻易被抹去,希图“重振汉唐雄风”一直是西安人的梦想。尽管曾经代表中国文化主流的西安文化已经逐步收缩蜕变为一种地方文化,如同一条在宽旷而干涸的河床上若隐若现的涓涓细流,但仍在顽强地流淌,因为她毕竟是一条奔向大海的河流。这种执著追求的本身,也是西安文化传统中一种值得讴歌的精 神。这种执著追求的精神,终于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得以重振。

要指出的是,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不可能自动“跳”出来,它必须借助一些遗址或符号才能显现。我曾在现场眼见张锦秋先生在一次央视访谈节目中手绘了从大雁塔、城墙、城楼、钟楼到大明宫含元殿那条美丽的天际线,正好是西安古老的城市记忆。回头再看她在西安的系列建筑,会发现她完美地将优秀传统与现代精神相结合,并且为它们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呼唤城市历史记忆的新符号,为重振西安文化精神注入了“满满的正能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大雁塔南广场、大唐芙蓉园、大明宫丹凤门、临潼华清城以及大唐西市等等这些建筑面前,人们直接感受的是“九天阊阖开 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那种恢弘大气,仿佛“梦回大唐”,谁能不为之自豪?而且,这些建筑只能出现在西安,也只有西安才能赋予这些作品以伟大的意义。因为,只有西安才是名副其实的“唐城”。

解读张锦秋的作品,需要了解西安的全面发展进步

一首脍炙人口的军歌中有这样几句歌词:“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张锦秋作品的创作力量,应当就是来自这样的“大地”和“希望”。

多亏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西安才重获天时地利人和,得逢“旧貌换新颜”之大好机遇。 三十多年来,西安迎来了自唐以降历史最好的时期,百废倶兴,实现了国民经济发展以两位数递增,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心理与时倶进。张锦秋先生的建筑创作也迎来了果实累累的鼎盛时期,实现了与西安发展的同步与互动。这也使张锦秋先生具备不同于其他建筑师的机遇和优势,她的创作得到了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阳光,绽放鲜艳夺目的花朵,取得了骄人的成果,令西安和西安人一扫颓窘,扬眉吐气。

这三十多年来,西安发展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经济实力有较大的提升,年地方国内生产总值由100亿跃升为5000亿,财政总收入由10亿提高到1000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50亿猛增为6000亿,其中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由1亿增加到500亿。需要说明的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90年,全市累计用于城市建设的投资不足100亿。二是思想观念产生重大转变,由封闭保守走向开拓进取。新中国成立后,西安市委礼堂、陕西建工总局两座所谓“大屋顶”的建筑刚刚出现就受到严厉批判,建筑界“谈古色变”,流弊久远。七十年代西安新建了一座两层楼面积不大的北大街商场,竟作为“兴建楼堂馆所”的典型受到全国通报批评。

不难想象,在七八十年代西安经济发展相当薄弱的时期,不可能出现后来类似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临潼华清城这样的大项目,没有经济实力做后盾,任何一个建筑大师都是无法作为的。张锦秋建筑作品的轨迹,正好见证了西安的发展与进步。

改革开放伊始,中日恢复邦交,日本与西安的第一个合作项目就是青龙寺空海纪念碑的兴建。正是这个项目,给了张锦秋先生思考“新唐风 建筑”的初次尝试。接着,西安又与日本合作兴建 “三唐工程”,她主持设计了的唐华宾馆、唐歌舞 餐厅和唐代艺术博物馆。特别是“三唐工程”这一 组建筑匠心独运,巧夺天工,充分表现中国经典的空间关系理念和园林山水布局,通过众星捧月、奔趋呼应的建筑和意境丰富、韵味饱满的庭园,映衬、烘托恢弘雄伟的古塔,形神兼备、刚柔相济,与大雁塔周边文化历史环境氛围浑然一体并锦上添花。

西部专题
名家专栏
西部动态
西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