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往期封面

舒德干 古生物化石的“朗读者”

时间:2017-11-22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任晓彤

舒德干院士在云南澄江化石库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到,舒德干新近提出的“三幕式寒武纪大爆发”假说比美国著名学者古尔德提出的突发性“一幕式寒武纪大爆发”假说更接近动物演化的真实历史,因为舒德干首先发现了动物界中从低等到高等的三个亚界(基础动物亚界、原口动物亚界、后口动物亚界)的形成顺序与寒武大爆发的三幕式辐射在时间上耦合一致。新假说实证了动物界起源演化和寒武大爆发的阶段性,是对进化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传道授业 文化基因代代相传

天刚亮,韩健再次背上他的化石采集工具,来到了他熟悉的“战场”——位于陕南地区的“宽川铺生物群”。这里是早寒武世最早期一个以微体动、植物化石为特色的生物群。作为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团队的一员,韩健研究员已经将研究目光投向这里10年之久。

每次出野外,研究组会将采集到信息丰富的数百块化石带回位于西北大学科研楼的实验室逐个分析研究。通过酸蚀法、显微电镜、显微CT等技术手段的帮助,他们得以与5亿多年前的生命体开展一场场“远古对话”。10年来的无声对话,让韩健等人发现了最古老的人类远祖:冠状皱囊动物。这种成体仅1毫米的微型动物,是迄今为止发现最古老的原始后口动物,被认为代表着显生宙最早期的微型人类远祖至亲。这一发现,将对人类早期祖先的认知,由距今5.2亿年前推至十分接近显生宙始点(5.4亿年前)的5.35亿年前,其体积也由“厘米级”推至“毫米级”。2017年2月9日,Nature(自然)杂志以封面亮点论文的形式刊发了研究文章,并评价该研究“为人类远古起源研究的‘重大悬案’找到了实证”,国际学术界和新闻界为之震动。《纽约时报》、英国BBC、《卫报》《泰晤士报》等媒体纷纷发表长篇报道。

这篇论文,是由舒德干院士领军的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团队20年以来,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Science上发表的第13篇研究论文。

舒德干说:“教师应该以传道授业为己任,引导文化基因代代相传、优胜劣汰。”在学校工作的近30年中,舒德干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同时也为学校留住和吸引了一批学术水平高、年龄结构合理的古生物研究团队,形成了享誉国内外的“西北大学早期生命演化研究学术团队”。

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院士、霍世诚、陈润业、翦万筹、邱树玉教授等就为组建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学科作出重大贡献。1995年,在舒德干的组织协调下,“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成立。目前研究团队中的中青年骨干华洪、张兴亮、韩健、张志飞、刘建妮等均为西北大学自主培养。团队目前在职的6名主要研究人员,年龄从70岁到38岁,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以及在海外留学和国际合作研究、主持国家级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中科院院士翟明国曾用“有信念、有坚持”评价该团队:“有信念,就是有科学理念和问题导向。他们以生命演化为核心,以生物进化链条(生物树)为关键,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坚持,就是潜心研究,不见异思迁。”

面对媒体采访,舒德干说“我们其实没有什么才智,只是有一颗坚持的心。也可以说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吧!”团队里最年轻的也是唯一的女科学家刘建妮说:“出野外,背着几十斤化石‘转山’是常有的事,在地形奇特的山区与危险擦肩而过也已经习以为常。然而,劳累和危险其实都不及坐冷板凳更可怕。直到有一天,我们不再觉得板凳是冰冷的了,就会发现,离我们所要追求的东西也就不远了。”

西部专题
名家专栏
西部动态
西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