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封面人物

张锦秋 和谐建筑重振文化精神一一张锦秋作品的文化解读

时间:2017-07-24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费昱通(实习)

1984年国务院批复了西安第二版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西安在今后的建设中“要保持古城风貌”。西安市领导提出“保护古都风貌要保护古建筑,突出古建筑”,及时制定颁布了古建周边限高等地方法规。但符合西安古都风貌的新建筑究竟应是什么样子,说实话,当时从省市领导到普通市民大家都很茫然。之后,西安市领导又提出“重振 汉唐雄风、再开丝绸之路”口号。关于西安的建筑风格曾有过几次讨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应当因地制宜,主要体现盛唐气象。遗憾的是,代表西安历史辉煌的标志建筑如周代丰镐两京、秦阿房宫、汉长安未央宫,都只留下遗址,曾经享誉世界的精美、壮丽的唐代木构建筑包括唐大明宫宫殿、寺庙现已基本无存。如何在西安今后的建设中体现大唐风貌,无疑是一道难题。正是在这个时刻,张锦秋主持设计的“三唐工程”和陕西历史博物馆让全市人民耳目一新、精神振奋,这些建筑的杰出贡献在于为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指出了方向,成为典范。

进入2000年后,时代在进步,西安在发展,西安的经济实力有了新的跃升,开始有能力启动许多投资更多、规模更大的建设项目,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系统保护和特色彰显。这也使张锦秋的建筑理念和建筑实践得以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展现发挥。这十多年来,她一步一个脚印,每一个脚印都是那么踏实有力,从曲江大唐芙蓉园、大明宫丹凤 门遗址博物馆、大唐西市,到世博园长安塔、临潼华清宫广场,她主持设计的每一项建筑,都为西安的发展增光添彩,带来新的辉煌与荣耀。

美国著名学者刘易斯-芒福德说过:“建筑是永恒的文化舞台。”许多建筑需要经过岁月河流的冲刷才能成为历史性建筑,但有的建筑一诞生,就是历史性建筑。这自然是由于这样的建筑承载着历史的重托,开辟了历史的新篇章。张锦秋“脚踏 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她的作品已经成为历史经典。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西安的变化自然会引起国人的关注。近几年,西安的新形象频频在央视春晚和各项庆祝活动中出现。备受瞩目的2016年央视春晚,西安和泉州成为两大分会场,同年央视中秋晚会,西安成为唯一主会场,地点就在张锦秋设计的大唐芙蓉园,让全国人民“天涯共此时”,沉浸在仙乐与美景完美结合的艺术享受之 中。这个场景无疑会让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解读张锦秋的作品,需要了解西安的前景与未来

西安的崛起,吸引了国内各大城市的目光,也开始吸引世界的目光,给大家带来不断的惊喜。

在中央和陕西省的关怀和领导下,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如今的西安,一扫千年颓势,焕发勃勃生机,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相互依托,山川秀美,古风浓郁,远景恢弘。当许多城市建设陷入“千城一面”怪圏时,西安以崭新的形象、以鲜明的特色重新崛起于中国城市之林。

当西安南部大雁塔、曲江池周边面貌一新之后,在西安北部也因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而变得生动。公园最醒目的标志建筑正是张锦秋设计的丹凤门遗址博物馆。在西安的西部,出现了与著名唐塔一一荐福寺小雁塔相呼应、以“天圆 地方”取意造型的西安博物院和彰显“古丝绸之路”商旅文化的大唐西市,整体规划和建筑设计均 出自张锦秋之手。在西安的东部,以治理、修复“八水绕长安”之浐河灞河流域生态为宗旨的城市新区^浐灞生态区建设正有条不紊地顺利推进。 2011年,西安市在这里承办了以“天人长安,创意

西安大唐华清城

西部专题
名家专栏
西部动态
西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