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西部专题

陕西精准扶贫难点在哪?

时间:2017-07-28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费昱通(实习)

贫困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增长,贫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消除贫困的难度越来越大。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路,2014年中央制定了精准扶贫的规划,推动了精准扶贫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变。精准扶贫是针对当前新形势下扶贫工作呈现的新特点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脱贫方式。与粗放的脱贫方式比较,精准扶贫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识别、帮扶和管理方面更加精细化。它的实施和推进,标志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扶贫思路和扶贫战略的重大调整,标志着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驶入快车道。

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精准扶贫纳入全省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全局。虽然成绩突出,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针对当前精准扶贫存在的制约因素和难点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改良政策措施。

一、陝西实施精准扶贫面临的现实障碍和制约因素

作为西部重要省份的陕西,在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既有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很多的现实障碍和制约因素。系统分析具体的现实障碍和制约因素,是陕西实施正确精准扶贫战略的关键环节。

(一)贫困区域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薄弱,一直以来是陕西扶贫开发工作的制约因素。从地形上来看,陕西是一个高原和山地居多的省份,高原和山地比例占全省总面积的81%,远远高于全国59%的平均水平。从灾害程度上来看,陕西属于自然灾害多发省份,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是水土流失严重。以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富县以北地区的水土流失是全国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陕西的水土流失面积占整个西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的67%,而西北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将近10亿亩,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二是洪涝灾害严重。其中以陕南地区居多,仅2015年上半年,全省发生的冰雹、洪涝等自然灾害就有100多次,范围波及全省各个地市的75个县(市〉600多个乡(镇〉,共造成200多万人次受灾,307万公顷农作物受灾,3100户的8400间房屋倒塌或者损坏,导致的经济损失共27亿元,其中农业损失就有16亿元。三是旱灾发生频率偏高。陕西特殊的地形造就了陕南多雨陕北多旱、雨量分布极其不均的状况。从基础设施建设上看,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薄弱也是导致陕西贫困地区发展滞后和脱贫人口重新返贫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基础设施与地区贫困有很大的因果关系。 陕西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发展迅速,2016年1〜8月,实际完成投资3351.23亿元,较上年增长28.3 %。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如陕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发展迅速,但整体上与其他区域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二)贫困投入不足,由于生态环境资源质量差,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基础设施少,条件差,居民农业生产生活得不到保障,必然导致贫困人口增加。陕西在资金投入方面,基层的贫困区域如县(市〉、乡(镇)基本不具备筹措扶贫资金的能力,扶贫资金只能来自省级财政的支持,且这种支持对扶贫的需求是很微薄的。这是陕西实施精准扶贫战略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除了资金投入外,人口素质低下也是精准扶贫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陕西特殊的地形地貌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决定了陕南山区和陕北偏远地区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下,文盲半文盲占劳动力主体地位。贫困人口素质不高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劳动力在农业生产技术的运用和推广、生产方式的调整、农业资源 的开发、对经济机会的把握和实际工作中的创新等方面面临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障碍。

(三)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扶贫难度大。对于陕西来说,贫困区域一般都是山区、高原或者土地贫瘠之地,发展受限,使扶贫难度陡增。例如,陕南的商洛市,因地理环境所限,全市基本上处于山区地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非常落后。截至2015年底,全市的贫困发生率为22.90%, 虽然经过两年的发展,贫困发生率已经由2013年的33.21%下降了1.31个百分点,成绩相当突出。但与全省相比,贫困发生率依然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总体来说,陕西的贫困地区在农业生产条件、社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建设方面,发展都比较滞后,脱贫成本高,难度大。其中,贫困区域所形成的广种薄收、粗放管理、单一经营、靠天吃饭是贫困产生和加剧的重要原因。究其根源,陕西的贫困地区属于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性贫困,即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社会发育程度低、社会保障不足、人口综合素质偏低等因素共同构成的贫困。目前,陕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覆盖43个县(市)和50个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两者共计56个县(市〉,占到全省县(市)的一半多。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来看,这些贫困地区发展还相对落后,导致扶贫难度较大。

西部专题
名家专栏
西部动态
西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