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认为,四大名著是中国的奇书,书的作者虽然都是明清人士,但对时代的洞穿力非常深刻。这几部书有着超越时代的魅力,充满了魔幻与现实的交织,却也适应于任何一个时代。这样的悟道,有着哲学的意味,既是他对自我灵魂巡视的结果,也是他以标准草书书写四大名著的灵感来源。2003年春节刚过,郭先生就开始了抄写四大名著这一浩大工程,为此,他每天都要抽出大部分时间,面对一个个以前草书字典和书谱中没有出现的文字及许多书家根本没有涉猎过的生僻字,对它们的间架结构进行揣摩研究,从字形、字态、字意、字神上去推敲创造。
从2003年1月15日起至2006年5月16曰止,历时3年3月20天,郭先生以极其艰辛的劳作,终于完成了四大名著的书写,其中的甘苦自在其中。四大名著以四尺宣纸对开书写,全长29.195公里,共计3632000字,共用去21896张四尺宣纸,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外草书之最。四大名著草书抄本还获得了世界纪录协会颁发的“世界最长的标准草书 《中国四大名著》手抄卷”世界纪录证书,他也成为用标准草书撰写《中国四大名著》的第一人。
字海研习
四大名著抄完不久,郭先生想起在抄书过程中许多不熟知的生僻字和历代草书大家没有记录的字,自己已然用标准草书记录了下来。如果不把这些字和既有的字整理出来与热爱草书的后学者分享,岂不是一大遗憾。于是他趁热打铁行动起来。
2010年9月,当郭先生在编撰完只有8056字的《草书字典》之后,又将目光转向了63000字的《中华草书字海》,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艰辛也是不言而喻。虽然他内心有着充分的准备,以他六十余年的书法修为,以及对书道非凡的认知力,面对这次跳跃式的升级,编撰的过程中还是感到吃力。以前编写的经验固然可贵,但面对这么庞大的工作量,需要投入的精力和心力,自是成倍的增加。
在对各种草书的研究中,郭先生从历代书法大家不同的面目,张扬的个性上,发现他们承上启下的传承过程中大同小异的特点。他明白,即使是再创造,也无法完全脱离开前人的影响。所以书法的传承至关重要,如果没有了传 承,书法也就失去了生命。面对相连时间段书法个性的差别甚微到隔代之后的差别甚大,郭先生心想,能不能驭繁 化简,直接找出它们内在的关联,来抵达一种境界。但这很小的差别,却是各位书家通过数十年的书写练习而总结 出的独具个性的风格特点。所以,从这些细微的差异中寻找到适合于自我个性的草书特点,来编撰一部字典,对郭先生的挑战可谓巨大,但郭先生从容面对挑战,从不气馁。
怀中含太极,腹内孕乾坤。 断云发山色,清风漾水光。
对郭先生来说,他的书写特点,就在于字字独立,如鹤起舞,妙曼洒脱,不乏劲健浑融。满篇看似个个独立的汉字,若拉开距离,当能感到拙巧相合,动感十足,笔锋行走的过程,如锥画沙般力透纸背,变化多端,体现出一种方圆互渗、厚实凝重的美。而这正是他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独特风格。而今,面对字典的编纂,他更是紧锣密鼓 地从各种经典中寻找突破的灵感。参照许多定型的文字,对比书中没有的加以研习改进,并以此为规范。这个规范的过程,也是他对草书深入认识的过程。
郭先生知道,书法个性是一个人文化修养、人生阅历及人格品性的积淀过 程,是一个人之所以形成自我风格的重要元素。书法讲究个性,要规范统一这充满不同个性的书写风格,本是有违书法特质的。但汉字有着他的源头,虽然历代大师的作品不尽相同,各具风貌,但在用笔、使转、笔法、字法、墨法等上,还有许多地方是共通的,如何求同存异,完善编篡,从这些共性中寻找出一条规范之路,使这个信息时代以手指代替毛笔、钢笔、铅笔等书写工具而喜欢书法的学子,有一个易识、易学、易记的好教程或好的词典,便成为他的理想和使命。
使命功成
《中华草书字海》的编撰,对郭先生来说是重大的挑战,更是一个世纪大工程。不是说按着现成的字法,既定的笔法,进行机械地书写,而是要求书家在书写的过程中,进行许多合乎书法理论上的再创造。这个创造既要求书家的修养、学识,使他能从传统的文化根源及书法根源之上,寻找到新的书写规律,又要求他对这些新的规律,进行编排整理与再创造。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郭先生从中摸到了许多规律,并把这些规律通过自己特有的记忆方式,加以排列组合,从而形成了自己书法大字典的个性特征。在这部字海中,他沿袭了传统部首字典中的标准做法,根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同时参考了其他的工具书,并以于右任、胡公石所著的标准草书为依据,其中90%以标准草书代表符号组合而成,均以繁体字书写的方式,以表格的形式,再辅以文字或者拼音旁注,最终完成了对草书字海的编撰。
《气若幽兰》扇面
所谓的发明创造,必须有根有据,不像写小说只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就行。郭先生的《中华草书字海》所依照的是于体书法,所有字形的变化,形体的结构,都是依照标准草书的结构去严谨的要求自己。但是除过于体书法中既有的字外,几乎所有的字形,对郭先生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创造。而这个创造就需要依据于体书法的特点,合乎于体 草书字形的流行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在继承的基础上,对中华草书字海以新的创造。因之,他对以前书中从没有出 现过的字节,是依据标准草书的代表符号而完成的。这既是编者对传统书法负责任的表现,也是为了延续传统文化而表现出的一种尊重传统国粹的自觉。
每一个人都是带有不同的使命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而今,郭先生的使命,更加的清晰了,他是为草书而生的,也是为《中华草书字海》而来的。2015年底,《中华草书字海》付梓出版,圆了郭先生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中国书道对他生命的启示,也是时间之神,对他使命的肯定。至此,他在完成了“世界最长的标准草书《中国四大名 著》手抄卷世界纪录这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之后,又以《中华草书字海》这终极目的走完了他长征的全部旅程。这是 他使命的终极体现,既刷新了书法界的空白,又填补了中国草书没有大辞海的缺憾。
当代书坛,以钻营投机为能事的所谓书家多如牛毛,而兢兢业业、专意治学的书家却廖若星辰。在多数书家把自己的脑瓜削尖不断的向各种公家或民间财团组织寻租的时候,郭先生沉潜内心,学以致用,以顽强的毅力,十余年如一日般的钻在对中国文字的草书搜集、编排、整理、书写、创造之中,让我看到了他灵魂的珍贵和纯净。(蔡永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