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钟楼夜景
8月1日,蚂蜂窝旅行网联合新闻平台界面共同推出“旅游风向标:全球热门目的地TOP100”评选,西安入选境内旅游目的地“十强”,这已是西安多年蝉联十强殊荣。仅2016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5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00亿元,旅游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8.82%,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对于2017年的西安旅游来说,全域旅游无疑全面激活追赶超越的加速度。正如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江所指出的,改革是旅游业发展的生命之源,也是旅游业保持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西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被明确写入报告——“要以旅游带动文化大发展,实现旅游强市,推进西安全域旅游和最具东方神韵的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报告中闪烁着“东方神韵”的“全域旅游”,再次成为“关键词”,吹响旅游“集结号”。
整合布局“全域联动”
“真没想到西安变化这么大,以后还要多来看看!”提起来西安自驾旅游的经历,江苏游客陈志峰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点赞”。
7月中旬,陈志峰带着一家三口来西安旅游。在前往兵马俑的途中,由于不熟悉路线,陈先生一直驾车在临潼城区里面打转,情急之下看到路边“旅游警察”的岗亭,连忙上前求助。热情的西安旅游警察不仅一路驾车护送他们到达目的地,还贴心地送上了临潼的旅游地图,这让陈先生特别感动。在随后的游览中,西安整洁干净的马路、井然有序的旅游秩序以及景区内洁净卫生的厕所都给陈先生一家留下深刻印象,“以后我会多宣传西安,让更多的外地人了解西安旅游。”
事实上,随着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大西安全域旅游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努力把城市整体作为功能完备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西安旅游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根据规划要求,西安市明晰发展战略和空间格局,按照“多规合一”的思路,把旅游元素融入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通过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推动从景点旅游模式转变为全域旅游模式,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
与此同时,坚持创新驱动,在市级层面成立了旅游工商分局、旅游巡回法庭,加快组建旅游发展委员会和旅游警察,西安市获批了国家旅游局第二批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此外,加强政策引导,市政府出台了《西安市关于促进旅游投资与消费的实施意见》《西安市加强户外田野旅游活动安全管理实施意见》,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积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动旅游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鼓励扶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
将军俑
县域经济助力发展
每到周末,在蓝田县的山野深处、田间地头,到处都能看见停靠的“陕A”牌照的车辆,无论是踏青赏花、纳凉避暑、登山探幽、泡汤滑雪,还是采摘农副产品、体验农家生活,蓝田县都已经成为西安及周边市民的首选。
“全域旅游是大旅游,要跳出过去立足景点和景区的模式,通过‘旅游+’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全景引客、全时迎客、全民好客、全业留客,形成处处是风景,没有淡旺季的全景式、生活式旅游。”蓝田县委书记王浩告诉记者,结合西安市将蓝田作为文化旅游生态综合开发组团的功能定位,蓝田县确立了“人文山水蓝田,丝路生态慢城”的发展目标。如今,全域旅游产业发展已成为引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综合性新兴支柱产业,蓝田县通过采取“全民共建+全民共享”发展模式,促进县域旅游突破性发展,其经验受到了国务院办公厅的通报表扬。
距离蓝田县不远的临潼区,2016年初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成为带动西安全域旅游的典范。通过创新机制,全力推进旅游“1+3”;区域联动,加快旅游综合开发;瞄准“旅游+”,深化产业融合;智慧旅游,实施“互联网+”行动等举措,临潼旅游迅速走上快车道。2016年临潼各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775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29.64亿元,旅游总收入57.14亿元,分别占全区生产总值的16.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