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丝路文化

清流一路尽欢歌一一读桂维民诗集《行吟录》《丝路寻踪》有感

时间:2017-08-02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费昱通(实习)

中,对人们传说中的美幻仙境,在赞美它的“千仞壁,似飞来,阁凌空”之时,却笔锋一转:“海滩潮落,何觅八仙,且作渔翁。”在诗人看来,传说中的蓬莱毕竟是虚幻之境,故八仙又何在? 我们还须回到现实中,通过如渔翁那样诚实的劳动而创获美好的生活,他追求的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他的《东钱湖》,写出对家乡故土的留恋和热爱,“满地野花迷小草,当空晴日醉微风”,野花、小草,极富自然之美,当它在晴空万里之曰沉醉于微风之中,又是何等美好的所在!“醉微风”,一个“醉”字,非常贴切,寓意深刻!但诗人更要表达的是自己的乡愁乡情,故其诗落脚于“故土引乡情”,真实而自然。许多人都赞美过九寨沟的美,但九寨沟美在何处?美在它灵动的山影水色。维民写九寨沟,浓墨重彩于其变幻无穷的山影水色:“春色好,姹紫映嫣红。白练数条悬绝壁,碧空万里贯长虹。”通过对其异彩纷呈的动态山色的描写,最后以“美在此山中”点题,颇为自然。他写赛里木湖,吟出“日映湖光气势雄”“起伏迤逦八荒绿” 这样美妙的诗句,给人以美的享受。他写《龙脊梯田》,以“填沟移石河山改,种稻栽莲饮食安”的诗句,赞美劳动人民以勤劳的双手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业绩,但诗人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要寻觅人生的一种境界,这就是陶渊明所向往的自然和自由的境界,不过诗人认为美好的境界并不在“南山中”,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何慕陶翁无觅处,身居仙境乐耕田”,现实中自可达理想,人世间亦自有仙境,又何必他求?不慕仙境乐耕田,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生活的赞誉和钟爱。

诗人在对朋友交往,亲友相聚,军民相拥时有特别地关注,从中发现的多是族群、亲友、军民之间的浓浓情意,暖暖情怀。在诗人笔下,人们情真意切,处处生辉,充满着温馨和柔情诗意。维民的诗寄人于景,以景赋情。他写凉州,突出了该地的孝道文化,“凉州贤孝古民谣,一曲悲欢动九霄。遗韵回音弦管起,悠悠乡恋浦如潮”,对凉州贤孝的说唱艺术作了诗意的赞美。途中偶遇好友,他们深夜举杯邀月,畅叙昔日之情,他感慨赋诗:“关外同窗翘首盼,夜深邀月举杯欢”,表达了诗人对友朋的深厚情谊。在新疆和田,他以一句“边城夜市客摩肩,美食飘香水果鲜”的简洁明快的诗句, 描绘了和田都市的繁荣昌盛和社会稳定,继之更以“维汉人家多喜色,繁星闪烁乐无眠”的诗句,深情讴歌了维、汉民族的深厚友谊和各民族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生活场景。句中“人家”二字用得颇为恰切,极具生活化。他慰问守卫南海的官兵,当舰艇行驶于风口浪尖,颠簸摇晃,令人头晕目眩之时,诗人赋诗《船上午餐》,以一句“四菜一汤肴馔香,波奔涛浦搅空肠”形容当时的感受,特别是“搅空肠”三字,让人深切地感受到这是一次艰辛的海上体验,于是对海警们常年以舰为家,餐风宿浪的战斗生活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对他们的敬意亦油然而生!诗人远行至“三沙”,怀着对海警的崇敬之情,为他们赠书送画,共叙友情,还与海警们和诗相赠,《步韵友人》中有句“风催潮汛巡航去,霞映波涛踏月归”,描写了海警们为守卫祖国南海的艰辛付出,又以“将士盛情邀我至,诗书深意待君挥”的诗句,展现了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最后诗人以“警魂熔铸男儿志,执盾骑鲸壮国威”,对海警的威武给予了高度赞誉。

在维民诗作中多有对丝绸之路上各个历史文化遗址的考察和描述,写出了戈壁残照的苍凉,秦城汉堡的恢宏,大漠驼铃的悲壮,胡杨秋色的孤傲,西域古国的兴衰,千年老街的发达,古老驿站的功业,佛寺塔阁的内敛,雅丹地貌的奇姿,陵寝古镇的幽朴……可以看出,诗人在努力寻觅古丝绸之路上那久已沉封的历史记忆,追忆曾经的马嘶铁蹄,刀光剑影,青史佳话,以通过古道的沧桑巨变,启迪人们文化的自觉,思索当今“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在《秦陵怀古》中,上阙写了秦的“金戈铁马”“横扫东西破百关”的威武和“灭诸侯列国,一统江山”的功业,下阙则反思秦亡的教训,“官道宽舒,长城虽固,可惜王朝数十年”,其强大的军力却“尽付荒烟”,为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思索。他在《访玉门关》中,以“车行戈壁卷沙尘”的诗句,让人仿佛看到汉代丝路上车行尘飞的繁忙景象,并通过“遥看烽燧长城在,商贾往来怀故人”的诗句,透露出诗人对往来于丝路上的商人艰辛历程的感叹和对开辟丝路伟人的怀念。他写“高低起伏蜿蜒去”的汉长城,则落脚于对当年壮士的回忆和歌颂:“犹见雄师壮士归”。《遥望烽燧》一首,则通过“犹闻战鼓悲歌壮,烽火当年勇者赢”的诗句,让人一下子联想到当年狼烟四起、 战火纷飞以及壮士为国捐躯的悲壮场面,从而极大地激发起今人的斗志。他以“连绵黑漠惊魔影,如塔似船皆怪峦”的诗句,写出雅丹地貌的神异和奇妙;以“鸣沙山下驼铃隐,夕阳丘峦半似鳞”的绝句,写出了鸣沙山下曾经的辉煌和地貌的奇异。敦煌是丝绸之路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商旅聚集地,莫高窟又是世界驰名的中国佛教壁画造像艺术展现最为丰富的洞窟,诗人从最为典型的“飞天”图入手,并以“丝路飞天迎盛会,花开九月宕泉河”的诗句来点题,简洁明快。交河故城是西域历史上保留最为完整、最为古老的生土建筑的都市遗迹,诗人以“车师古国两千年,生土筑城邻一川。衙署塔群连市井,安西繁盛逝如烟”的诗句,既清楚地交待了故城的悠悠历史及其曾经的繁盛,又生动的勾勒出其生土筑城、衙署与市井相连的古朴特征。大漠生长的极具生命力的胡杨,诗人对之寄予了深情的热爱,诗集中对之着墨尤多。《沙漠胡杨》中以“胡杨生死互相偎”“置身未尽风尘处,根扎沙丘不可摧”的诗句,写出了胡扬的孤傲和顽强。在 《胡杨秋色》中,以“前世今生三千岁,缘结沙丘志毅然”的诗句,写出胡杨的刚毅和不朽。诗人看似写胡杨,其实是在对坚韧的歌颂,对生命的礼赞!

《行吟录》多是维民对其履职屐痕的真实记录。1992年,西安被国务院批准为内陆开放城市。但是如何具体实施,需要相关部门拿出可行的方案,维民奉命组织有关方面起草了西安实施开放的政策文件。他与写作班子一起奋战十几个昼夜,拟就“西安市实施对外开放政策60条”,市委、市政府研究决策后,成为西安走出“古城堡”的号角、内陆对外开放的先声。诗人在《草拟对外开放六十条感赋》中,记录了这一艰辛的历程:“南国风来待远征,扶摇逐梦展鹏程。同谋开放新思路,奋笔疾书灯火明。”现今西安已步入对外开放的快车道,然而,又有几人知晓维民他们智囊班子当年为此所付出的艰辛?西安曾在棚户区改造这方面创造了“低改”的新模式,受到建设部的肯定和推广。在大雨滂沱、内涝棚户墙倒屋塌的危急关头,维民伴随着市领导的脚步,在没膝的泥水中,入户问饥寒、挨家查险情,及时转移被雨水围困的群众,正是市上提出的低洼地棚户区“拆一安一、有偿安置”的政策,开启了救焚拯溺、旧城棚改的序幕。经过八载暑雨祁寒、万苦千辛,完成了数十万户低洼棚户区搬迁的艰巨任务。诗人在《棚户区 改造有感》中,表达了他对民众疾苦的深度关切:“大雨滂沱酿涝灾,夜逢屋漏断墙歪。老孺速转安身处,蹚水挨家急摸排。”八个寒暑的勠力同心、停辛贮苦,终于“遍听广厦笑声盈”,这和杜甫当年所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倶欢颜”的心情相同,只是前者已将其变成现实,后者则仅为一种心愿而已!

黑河引水是惠济古城的生命线工程。西安多年闹水荒,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得不到解决。后来,市委、市政府下了很大决心,决定引黑河水进西安,维民经历了这一工锃实施的重要节点。他曾陪同领导冒着严寒酷暑,多次到工地现场办公,亲眼所见为解决了诸如大坝的选址、仙游寺搬迀、导流洞开凿以及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各级干部夙兴夜寐、殚心竭虑、穿荆度棘、排除万难。为此,他深情地写下了《水调歌头,黑河引水竣工感怀》之诗,追述了西安城缺水的痛苦记忆,“城中 甜井一口,餐饮苦而咸。百姓年年盼望,引锝清泉如许。”但是民众“翘首望穿眼,一等几多年”,他感叹“古今事,凭思量,最难全。”他以“历经几番寒暑,岁月逐悲欢”的诗句,道出了黑河引水工锃的艰辛,也写出了古城人民结束水荒的喜悦。这些都是诗人亲历之事,所以读起来真实而感人。

〇万宁出港:警魂熔铸男儿志,执盾骑鲸壮国威。 〇作者桂维民(左三〉和队友在丝路寻踪途中。

他在市、省秘书长岗位上应急处理过几十起突发事件,旦总能做到临危不惧,处惊不乱,最后常能化险为夷。1998年3月5日,西安西郊液化天然气储气所一个球体底部发生严重泄露事故,他“接报西郊出险情,临危应急靠前行”,在随时可能发生爆炸的危急情景下,奉命在一线组织救援、协调抢险,疏散群众,“死生时速争分秒,预警八方频调兵”。当“闪爆”发生时,他在参与抢救伤员的同时,不顾烈焰和再次“闪爆”的可能,与省市领导一起近距离观察险情,及时传达指令、沟通信息、协调处理各种应急事项。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浴血奋战,火势锝到控制,险情最终排除。诗《处置 “三五闪爆”纪实》对此事作了详实记录:“闪爆一声天地惊,蘑菇云起焰升腾。隔离封锁忙疏散,合力降魔众手擒。”诗人以“大爱无疆热泪盈”的诗句,既对广大民众和消防官兵无私的精神加以 赞扬,也对民众在大难临头时八方支援的场面加以赞颂。

维民品格的突出特点是善良、进取,坚韧、淡定,宠辱不惊。这在他的诸多诗作中都表露出来。其父晚年病重,维民昼则坚守工作,夜则伺护病榻,送饭喂药,关照备至。其父仙逝,他悲痛欲绝,数撰祭文,追思父德,魂牵梦萦,情真意切,他感叹:

“怀既往之岁月,频生悲叹;寄向来之梦魂,空余感慨。”《诗书传家》中,收录了他与亲友的多篇诗作,读其诗文,篇篇含情真,句句不为空。可以看出,他有一个温馨、和睦、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可以想见,他的家族在其父辈的感召下,有着良好的诗书传家的优良传统。他不仅爱自己的亲人,也爱他人,亲情、友情、师情、恩情,都在他的诗中自然流露。

我最欣赏他那宠辱不惊的生活态度。居“庙堂之上”,却“心念民生平安事”,勤勤恳恳,尽责尽职,埋头苦干,一丝不苟;退江湖之远,则如野鹤闲云,处之泰然,坦然“坐看云舒卷”。他在《品茶》中道出饮茶的极佳境界:“旦去胸中浮躁气,人生百味一壶间”,主张人生应持有的静谧和淡定情怀,由此我们会对诗人的人生境遇有深层的了悟。他以卓绝的才华竟乐居秘书长之位18年之久,旦恪守职责,乐观处事,积极应事,以闻道为喜,急问学为事,略无一字及于锝失荣辱间,此是何等开阔的心胸!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关学学人的风骨和气节!世间清流,有见于斯!

他在《碧水黄河》中有“清流一路尽欢歌”的诗句,这本是对黄河流到贵德呈现出碧波荡漾、清水悠悠一段水情的描写,有所谓“天下黄河贵德清”的说法。维民人在江湖,却保持着清流的本色,勤于做事而心不旁鹜,乐于进取而无怨无悔,热爱生活而宠辱不惊。窃以为,若将“清流一路尽欢歌”改其意而用之,亦可以象征维民开阔的心胸 情怀、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丰富的心路历锃! (刘学智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孔子学会会长、《关学文库》总主编)

西部专题
名家专栏
西部动态
西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