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100多万年前,在中国广大地区就有人类生活着,从距今100万年前到1万年前是原始社会的群落社会。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进化经过了猿人、古人和新人诸阶段。当古人进化到新人阶段时,出现了人种分类。居住在陕西的猿人生活环境比较优越,当时正处于气候由寒变温暖,由干旱变湿润之际。此时关中地区地貌侵蚀加剧,河流周围的地貌不断下沉,灞河逐渐形成,这时候也是关中地区黄土地层主要生成时期。距今约110万年蓝田猿人就生活在灞河两岸,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遗址也位于此地,半坡遗址的发现向人们提供了关于半坡氏族社会的全景,他们以农耕为主,兼饲养家畜。同一时期,在临潼附近发现的姜寨遗址、宝鸡地区多处仰韶文化遗址,都证明了远古时代陕西先民们开始过起农业为主的生活。
公元前3000余年,处于黄河中下游的各部落逐渐形成,这时候在北部的部落推举黄帝为首领,西部部落推举炎帝为首领,东部部落推举蚩尤为首领,这些部落大量吸收周边各文化元素,各形成了一个凝聚核心。后来,由于种种利害冲突,黄炎两大部族联合起来在涿鹿与蚩尤发生大战,蚩尤战败被杀。这时候炎黄文化也开始逐渐发展形成,炎黄文化从一开始就呈现出相互融合之态势,具有多样性,而人们对自然环境与社会进化的认识也在这种环境中不断深化。在部落融合与文化进化中,炎黄两大部族在器物发明方面也获得显著成就。传说黄帝发明了舟车、弓矢、屋宇、指南车等,河图洛书以及文字等此时也出现了,黄帝之妻嫘祖发明了养蚕、制衣服。炎帝崇拜太阳,教民耕耘,开刀耕火种之先河,他还尝百草,兴医药,打开了中国农业和医药的世纪。所以炎黄时代被视为中华历史上第一个文明时代。据《周易》记载:“黄帝,刳木为舟,致远以利天下,服牛乘马,引重心利天下。”《史记》上说:“炎帝是中国古代帝王之一,传说他教民耕耘,故称神农氏。”伴随着这些进步,炎黄两大部落也日益发展壮大起来。
宝鸡炎帝雕像
关于他们的具体情况,当时因无文字,故无法记载,多为传说,认识也不够一致。据后世《国语·晋语》记述:“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另有一种说法:黄帝是炎帝之后的人物,生于黄河中游陕甘交界的黄土高原,之所以取名轩辕是因为他的世族曾经在称为轩辕的地方活动过,古人有以地为名的习惯。还有一种传说黄帝所在部落是从炎帝部落中分化出来的,以从事农耕为主,活动于陕西和山西的北部,即后来修建的长城沿线一带。传说,黄帝修德振兵,以德治天下,一道修德,唯仁是行。之后,他率部落东进到黄河中游,实施了有利于社会发展之策。关于他在陕北黄土高原的活动情况不少史书均有记载,如《史记》与《汉书》等,还有《列子》《山海经》《大荒西经》《左传·成公十三年》《国语·晋语四》等典籍,记载了有关其后裔白狄、周人等在陕北活动的记述。另据专家考证,上世纪榆林神木县发现的石峁石城遗址,其年代为龙山晚期与夏代初期阶段,与黄帝活动的时间大体相当,故石峁石城被初步认为可能是黄帝部族的居住地,也有学者认为是黄帝的首府昆仑城。
炎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多年来,广大历史学家和考古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获得了丰硕成果,今后将进一步进行更广泛的调查研究,充分利用考古成果,对一些专题开展深入研讨,力争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中共陕西省委原书记 张勃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