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封面人物

杨霜林的写意人生和跨界之旅

时间:2017-11-22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任晓彤

杨霜林,男,生于1957年,陕西潼关县人,中国美协会员、专业画家,中共党员,陕西省政协委员、西安市政协常委,现任西安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西安中国画院副院长、陕西大美术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2012年度陕西文化产业行业十大领军人物、西安市文物保护先进个人, 荣获陕西省2016年“五一劳动奖章”。

多年来在艺术领域辛勤耕耘,深研绘画技法和理论。作品先后发表于《人民日报》等多家报刊;组织策划了如“秦岭最美是商洛”等一系列全国大型书画活动;论文《再造一个感知文化的古道驿站》被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思想政治工作与“三严三实”教育全书》收录;作品《高原之秋》荣获法国卢浮宫沙龙展优秀奖。诸多国画山水作品被美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友人收藏,绘画风格得到了国内外及社会各界的嘉许认可。

二十年来,杨霜林致力于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先后从城市拆迁废墟中扒出近八万块明代老砖,十五万页明代老瓦,用于北院门高家大院的修缮和保护;近五年来,徒步三千七百多公里,跨越无数山沟,走遍陕北二十多个区县,收集了一千多孔老窖洞,用于延川文安驿古镇的恢复建设。同时,杨霜林以陕西美术产业化发展为己任,为陕西省美术产业化的升级、为西咸中国美术城的规划建设、为甘谷驿古镇、佳县产业转型及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为圣地河谷--金延安等项目的实施和统筹管理,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并探索出了一条新思路、新途径,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高家大院里的王霜林,匿身于幽静而整洁的主楼中自成一统,大画案上铺陈的那幅尚未完成的山水画作呈现着主人被打断前的状态,而主人睿智却不乏感性的眼神,温和地凝视着来访的笔者。

英国诗人柯尔律治曾言:天才把理性和想象力变成行动,才能和天才的差别就如同泥瓦匠和雕塑家的差别。

而杨霜林,正是这样一位擅长游走在各种身份之间,把理性和想象力演变成现实中一处又一处风景线的“雕塑”家。

做企业,只是我的业余工作

著名画家何家英曾言:没想到,一个画家在这里(延安)画出了一个文安驿。

或许杨霜林自己也没想到,一座人流如织的高家大院,一个成为延安新地标的文安驿小镇,为他带来了许多的解读:“传统文化的守望者”“文化和商业跨界运作的领衔者” 等等。

“并没有那么刻意和夸张”,他对这些丝毫不在意,“我就是个画家,其他的,都是这个身份对外的延伸和拓展。说实话,我没有认真赚过钱。做这些项目,包括做企业,只是我业余抽空的工作,做到现在这个程度,是非常意外的。”

提及传统文化和商业的结合和守望,他原本冷静的神态中多了一丝兴奋。“铺天盖地的都在说继承说传承,究竟什么是传承?就中国绘画艺术而言,是笔墨纸砚相碰撞的呈现,如书法,是毛笔行走在宣纸上的结果,那这样的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其他艺术形态中呢?该如何体现?”

带着这样的思索,他站在了被风沙和黄土掩埋的文安驿遗址面前。“整个文安驿都是我亲自画图设计的,譬如在地砖的铺设上,我就加入了书法的线条艺术,每一块青砖都不规则,一点点微小的差距,就让地面的线条有了书法线条艺术的参差不齐的毛边感。这样的小细节在文安驿随处可见。可以说,文安驿是有了画稿,才有了实体建筑,最后才有了建筑图稿。”从边远山村一个残留几方土疙瘩的遗址,逐步演变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化旅游小镇,去过的人,都会在不经意里体味到文化元素糅合为文安驿带来的迷人魅力。

接手高家大院也是机缘,十几年前的高家大院,虽有文物之名,却宛如烫手的山芋,整个西安美协艺术部蜗居于此,偌大的院落无钱维护,还有艺术部一大梆子人等着养家糊口。当初,也有挪威国家建筑学院承诺出资修缮,工程尚未开头,就举步维艰,不得不狼狈撤出。刚被任命为艺术部主任的杨霜林只得临危受命,他还记得初次踏足高家大院的景象:触目所见,只有积胸落叶,院楼腐朽不堪,几株濒死的老树朝着天空旁插出几抹枯干。旁人眼中的破烂之所,在他眼中却别有一番萧瑟之美感,正如他所言,这样的凄凉之感,正巧贴合了他内心所喜好的悲凉情结,当下一见,喜欢异常,无关其它,就此下了决定,自掏腰包数百万,开始从一草一木翻新整修整个院落。

若干年后,高家大院所处的这条街,成为了国人游访西安必经的文化特色一条街。这座风格典型而保存完好的中国文人士族院落,每年吸引来的到访者,数以百万计。而纵观西安,以残破姿态湮没在巷落之中的望族院落,至今尚有不知多少也。

杨霜林把这些看得很清:“你要传承什么,首先就得保护什么,保护不单纯是原封不动的全盘接收。要提取其中的核心元素和当下这个时代去碰撞,去焕发新的生机和色彩。那些只停留在口头上的假传承,假继承,毫无意义。”

西部专题
名家专栏
西部动态
西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