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大西安”?
虽然建设大西安已经成为陕西大多数干部群众的共识,然而也有不同的声音或担忧。譬如,认为现在的西安已经够大了,再要做“大”必然导致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加剧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带来一系列“大城市病”。“国家都在限制和控制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我们为什么反而还要‘摊大饼’继续扩张?”还有“越大越弱论”、“吸血式扩张论”,说是“西安越大、陕西越弱”,因为西安做大必然会从省内其他地市“吸血”,人才、企业和各种资源流向西安高度集中,“一城独大”加剧了陕南陕北关中三大片区的不平衡,不利于陕西整体发展。等等。
我们的主流媒体的“大西安”宣传似乎主要从远景目标的描绘做一些口号式的呼吁,或者从对标国内其他城市(如成都)来解释为什么要做大西安,好像仅仅是因为别人大了我们也得大。此类解释显然缺乏说服力。只有做大的口号没有做大的理论,又想做大又怕做大,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建设大西安的决心和信心。
为什么西安一定要“大”,需要从理论上做出有说服力的科学阐释。可以从经济学、社会学、城市化规律、系统理论等角度分析陕西省、西安市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性以及西安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地位和作用,来说清楚做大西安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讲清道理增强说服力,有利于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
可以认为,现代化就是城市化。人类从狩猎游牧社会的居无定所,到农业社会的逐水而居,再到工业时代城市化加速,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口不断高度聚集的过程。人口、人才及各种生产要素的集中,产生聚集效应。有研究表明区域创新能力随城市人口规模而倍增。城市规模越大,经济学规模效益越显著。从超市、连锁店、银行的选点到国外领事馆的设立,都要求一定的人口规模。大城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效益最大化,市民可以享受到更加便捷优质的公共服务。因此,虽然“大” 不必然等于“强”,但“不大”必然“不强”。做大是做强的基础和前提。也就是说,做大西安是自身发展、追赶超越的要求。
当然,省内边远地市包括人才、企业等流入大西安,表面看或短期看似乎流出地市受到损失。但西安作为陕西省会与全省是一个系统整体。一方面如果没有大西安这些生产资源要素则会流向省外,一方面大西安发展对于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使省内其他地市的受益要远远大于“损失”。所谓 “西安越大陕西越弱”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北上广深等超大型城市的率先发展,并没有“一城独大” 削弱周边,反而是带动起国内最发达的几大城市群共同繁荣。着眼于全国整体,广袤的西北需要能够担得起带动辐射作用的国家中心城市,西安又恰好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地理位置,做大西安也是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需求。全国一盘棋全省一盘棋,宣传舆论应当营造举全省之力建好大西安的氛围。
如何“大西安”?
不宜将“大西安”建设与“西咸一体化”相混同或等同,宣传策略上应强化“大西安”,淡化弱化“西咸一体化”的提法。
在目前的宣传舆论和多数人的理解当中,大西安建设和西咸一体化是完全等同的,因此,建设大西安就是推动西咸一体化,但这二者之间其实有很多的区别,表达出基本思路的不同。
事实上,早在关天经济区规划出台之前,学者层面和地方政府很早就发出了“西咸一体化”的呼吁,几届陕西省委、省政府也都给予了呼应和肯定,并不断出台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大西安”概念的正式提出,则是始自国务院批复的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
可以看到,在我省提出“西咸一体化”之前和之后,国内很多地方都提出过各种或大或小的“一体化”战略。如“长株潭一体化”“京津冀一体化” 等等。一体化的结果,是成为一个城市,还是城市联合体,或者城市群、城市圈,其目标并不清晰,老百姓甚至政府官员也都不理解。另一方面,无论是“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交通一体化”“产业一体化”,恰好表明利益主体并非一体, “一体化”始终是一个过程,“永远在路上”。与此相反,像成都、合肥等并未大张旗鼓宣传“一体化”的城市在悄无声息中迅速完成了行政区划调整合并,实现了真正的一体化。多年来进展缓慢的西咸一体化,到今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将西咸新区交由西安市代管,立即迈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
可以认为,“大西安”概念的核心和本质就是西咸合并,合二为一成为整体,从而产生系统功能 1+1>2的效果。由此可见,“西咸一体化”和“大西安”其实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论。前者要求不同的利益主体具有大局意识,鼓励相互对接融合,支持同步共建;后者则是立足于顶层设计、规划先行,自上而下推动的行政区划调整和体制创新。前者反映从局部出发的“对接思维”,后者表达的是立足于全局整体的“系统思维”。
因此,不宜将“大西安”和“西咸一体化”混为一谈。如果说早期推进是以西咸一体化起步,当顶层设计已经明确大西安格局之后,当前就应该以系统整体思维取代“对接思维”。这就需要在宣传中淡化、弱化“西咸一体化”提法,统一和强化以 “大西安”概念谋篇布局的统筹发展。有必要加快西咸行政区划合并调整的申报工作。综合历史和现实多种因素考量,未来的“大西安市”可以考虑命名为“长安市”。(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 石英)
(作者为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组组长,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