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丝路文化

昆明池史话 (下)

时间:2018-01-03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任晓彤

晚年的汉武帝,尽管拥有之前任何帝王都没有过的辽阔疆域,但连年的征战挞伐也让他意识到了帝国的潜在危机。汉武帝不仅通过《轮台罪己诏》反思自己穷兵黩武的过失,还重提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治国策略。到了昭宣二帝时代,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再度成为汉帝国主流文化,昆明池上白帆林立的楼船战舰销声匿迹,在规划建设阶段已经考虑到除供皇室游乐,保障漕渠航运畅通外,昆明池所肩负的为长安城长治久安提供充足的城市供水、调节并滋养长安城生态繁荣功能更加凸显。

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昆明湖规划方案

元狩三年,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时关中遭遇大旱。《汉书·五行志》记载:“元狩三年夏,大旱。是岁,发天下故吏伐荆上林,穿昆明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开凿昆明池以保证长安城用水安全,也应该是汉武帝不惜耗费巨额财力人力两次开凿、扩建昆明池的题中之义之一。

我国古代,威胁北方的最大自然灾害是旱灾。上海交大教授陈业新研究证明,两汉时期全国共发生旱灾112次,平均每四年就有一次。对于深处西北内陆的西汉都城长安和关中地区来说,旱魃来袭也就更其频繁。汉武帝时,长安城城市规模和人口超过西方最大城市罗马城三倍,居民生活起居、朝廷宫苑绿化、城市日常管理用水量与日俱增。作为一位襟怀天下的帝王,汉武帝在修建昆明池这项当时的世纪性水利工程时,必然考虑到了保障与西方罗马城齐名的东方第一大都会长安城的供水问题。2016年和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昆明池遗址相继发现了一条进水渠和四条出水渠遗迹,其中就有昆明池与漕渠沟通的昆明故渠。出水渠有调剂昆明池水量的泄洪渠,也有引昆明池水供应长安城及其周边地区生活用水的供水道。长期参与汉长安城考古发掘的前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刘庆柱,还在三桥附近发现了当年为保障并调节昆明池向长安城供水水量修建的揭水陂。修建这座人工水库揭水陂的意义在于,从昆明故渠流出的水一条东流注入漕渠,另一支专门用于长安城城市供水的昆明池水则在揭水陂经水库调蓄后再次分流,一部分注入潏水供应宫城,其余两支一支引入建章宫经太液池泄入渭河,另一支则进入未央宫、长乐宫,经沦池、酒池调蓄后汇入渭河。

如此复杂而科学的供水系统,不仅让长安城旱涝无忧,昆明池也因此成为保障汉唐都城前年繁华的蓄水池。

在翻阅西汉时期水波连天的昆明池历史时,我还看到历代记述者对昆明池出产的鱼类津津乐道。不过在汉代,昆明池出产的鱼鳖一度只有皇亲贵族才有口福享用。《汉官旧仪》记载说:“上林苑中昆明池、镐池、牟首诸池,取鱼鳖给祠祀,用鱼鳖千枚以上,余给太官。”一开始,昆明池的鱼鳖首先用于皇家祭祀和皇家御膳,如有剩余还可分赏给贵族。大抵是昆明池生态环境过于优越的缘故吧,昆明池的鱼鳖繁殖十分迅速,产量越来越大,以至于后来皇室在昆明池发展起了鱼类养殖业。养鱼业一兴起,鱼翔浅底、鲤鱼腾跃,“千鳞万尾无所之,一网牢笼莫知数”成为320公顷昆明池又一胜景。有史书记述,昆明池发展起养鱼业后昆明池鱼产量迅速攀升,陵庙祭祀和皇室贵族根本无法消耗,只好将剩余的鲜鱼拿到市场上出售。一度时间,由于昆明池养殖的鱼上市,导致长安鱼市鱼价大跌。这件事被《西京杂记》和《三辅故事》描写的绘声绘色。昆明池作为长安城渔业养殖基地,一直持续到唐代。只是到了唐代,由于白居易一首《昆明春》上疏,昆明池渔业一度时间向百姓开放,百姓可以到昆明池养鱼,然后拿到长安集市买卖。昆明池美景和渔产业的收益太令人眼馋了,唐中宗时安乐公主要求父皇将昆明池赏赐给她,中宗皇帝以“以百姓捕鱼所资”的理由,拒绝了爱女要求。

西部专题
名家专栏
西部动态
西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