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丝路文化

中国画中的“白”

时间:2018-01-03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任晓彤

中国画中的“白”,中国画以山水画的成就为最大,居于中国绘画的首位。在山水画滥觞时的一千五百多年前,古人即指出山水画给人带来的精神愉悦,犹如望秋云、临春风,有神飞扬、思浩荡之感。用学术些的观点表达:山水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象征,美学的最高境界,不仅仅是绘画的一个门类。因此,妄自以中国画为题,借以细述中国山水画中的“白”。白色,是与黑色相对相反的颜色,通常可以理解为无色,不存在的,没有价值的。可是,在中国画中,“白”并不是没有,白结结实实地参与着画面,所谓“无中有无尽藏,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哲学从来重视的,不是把虚与实、有与无对立起来。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有不是有,无不是无,讲究的是虚实之间的有无之中……这也是中国艺术,包括文学、美学以及中国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所谓“功夫在诗外”,东坡居士有一句话最是中肯:“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非真诗人。”世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若有色,若无色,天地之间的无限生机皆来缘于此。“无”与“有”就是这么地对立统一。中国画中的“白”,既是浓墨重彩这些实相的反衬,又是它们的延续。一张白纸上孤零零一条鱼,八大山人画了许多这样的作品,鱼儿游向前方,身后一片空白,虽然未写一笔水纹,却满纸烟波,那白处是空白吗?那白处似水非水,却深情地与鱼儿缠绵,共同完成鱼戏水间的美妙图景。

“空白难图”,因为实有参照物!而“空”是很难画出来的,空是意境,空是神来却无笔,所谓笔尽而意无尽,图穷而意无穷。高明的画家胸中自有千丘万壑,当笔落白纸的那一瞬间如何规划“白”,考察着“雅”与“俗”,区别着“神品”和“能品”,“白”架构出的空间也是检验画家画功的试金石。一个武林高手知道什么时候出手,更要知道什么时候止戈!一位丹青圣手清楚什么地方着墨,更加要清楚的是什么地方留白。

中国画自上而下简单地分为“逸品、神品和能品”,上乘之作讲究的一定是气韵生动!传神的“白”,显现韵味的“白”绝不可或缺!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景色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却最是醉目,而“有无中”也最能动人心魄。中国画“墨分五色”总是能带出形来,让人分辨出具体的物象,可白是没有,却如“芥子藏须弥”,充满无限可能。但凡意境均是靠“白”渲染出来的,“白”是无韵之诗。北宋著名的潇湘八景图,即使散佚的只剩下四副,仍能深刻地影响了东瀛美学、哲学、建筑学等一系列领域。静静欣赏,无论是《平沙落雁图 》还是《山市晴岚图》,大片的空白看似苍白,但却有力地传达着什么,空灵中又那么地诗意盎然,这时候的“白”似乎成就了审美的至高境界。

中国画中的“白”迂回出去的空间,给人的遐想,使得中国山水画让人们有了“卧游”的身心体验。南朝宋人宗炳老来哀叹,由于腿脚不便,名山恐难遍游,于是凡所游历,皆图于壁,坐卧向之,称为“卧游”。卧游有托物言志之趣,成为后世文人雅士喜爱的生活方式,从而将山水画的地位一步步抬高。南宋画家马远、夏圭面对残山剩水挥毫泼墨,留下大尺度的“白”,人称“马一角”“夏半边”。画面或拥向一边或挤向一角,他们二位如此这般画,有人说是在讽刺南宋朝廷甘愿偏安一隅;有人嘲笑他们二位构图的格局是因为功底所囿;但也有人这样评价:画一角或一边,看似残缺,却境界完整,并无不全之感。无论后人怎么评说,这境界、这残缺中的完整应归功于这大块的空白,这些空白使得他们的画作有了独特面目,也使得马远、夏圭在中国山水画中有了新创造、新式样。纵使穿越千年,仍被后来者津津乐道。

西部专题
名家专栏
西部动态
西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