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丝路文化

中国画中的“白”

时间:2018-01-03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任晓彤

行笔至此,因着南宋。想起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中,描写郭靖与黄蓉泛舟于太湖之上的对话。突然,黄蓉指着一渔舟道:“烟波浩渺,一竿独钓,真像是一幅水墨山水一般。”郭靖问道:“什么叫水墨山水?”黄蓉道:“那便是只用黑墨,不着颜色的图画。”郭靖放眼但见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就只没黑墨般的颜色,摇了摇头茫然不知其所指。郭靖固然无法超越这眼前的五彩斑斓,我等凡夫俗子又何尝不是?“目遇之而成色”,看图说话,实在正常不过。至于如何滤去五色,在满目灿烂中,呈现一个如中国山水画般的静谧世界,也许如郭靖黄蓉练武功一般,非一招一式,非一朝一夕所能成。一个人心灵空白,宁静下来,无尘无染,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笔墨处观色之丰裕。何时忘却营营,何时就可以让一幅山水画将我们引向诗意的远方。

当您身心疲惫的时候,不妨试着去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着眼在画面的空白处,也许会在浮想联翩中突然沉静下来,畅神一番,继而欢喜起来。一笔淡墨后,一泓池水从周围涌了出来;一抹山形后,山那边的世界澄明起来。画家用“白”营造的意境,可以让我们停一停,静片刻,让心灵丰满,在这样物质化的时代,何其珍贵?!

中国画中的“白”,黄蓉眼中的水墨山水画中的“白”,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去理解佛家的“空”,道家的“无”。佛家:“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道家:无是万物的开始,有是万物的根基。水墨的黑白世界是将色彩的意义褪尽,让无边的“白”启迪你的心智,心中有了“白”,有了这一汪水,才有了荡漾的可能。我们常常规劝他人要宁缺毋滥,宁是一张白纸,也许这时的“白纸”,可以描绘更多,意味着更多可能,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观中国画中的“白”,澄怀味象,“白”依着空手道,以无色之身躯浓重登场,也许是古人担忧色相太缤纷,会启人欲望之门,才有心无心地创造出这种画的类型。抑或说,水墨山水画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沉浮、文化争鸣后的沉淀!当然,也有许多人评论中国水墨画是惨淡经营,也许误解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误解了中国道地哲学千百年来关于“无为而无不为”的主张,关于致虚守静,怀素抱朴的审美意趣,君不见 “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注意留白是画家的“口头禅”,“白”就这么奇妙,就这么无影无踪、无墨无痕地参与着中国画的舒卷开合,是不是有点像武林高手对决时的“无招胜有招”;又有些像禅诗所传达出的意境“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号“思白”;他的弟子龚贤提倡“计白当黑”;同是清代著名画家恽南田则说:“今人用心,在有笔墨处;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倘能于笔墨不到处,观古人用心,庶人拟议神明,进乎技已。”恽先生说这句话已经过去近四百年了,不知今人做何感想?这些大师们无一例外均在传达一种思想主张,“画理在虚处、淡处。”对于“白”的运筹帷幄决胜着一幅中国画的千里之外。

中国画中的“白”真的是无吗?是无色吗?是没有吗?是没有意义吗?(文 / 郭敬宜)

西部专题
名家专栏
西部动态
西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