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名家专栏

中国与世界的拥抱

时间:2018-01-03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任晓彤

丝绸之路是沿途各国人民由于商贸和文化交流的需要,自古以来分时、分段开辟的。

十九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将这条路正式命名为“丝绸之路”,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有了这条路,欧洲和亚洲由隔膜到融通。中国感知到了世界,世界也感知到了中国。张骞所在的汉朝,才成为世界认可的中国符号,汉人、汉语、汉文化才有了世界性的知名度。

有了这条路,人类文明发展得最早最成熟的亚欧两大洲,得以连为一体,世界文明得以由隔离发展时代进入交流共进时代。这才有了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在二十世纪中叶总结的“轴心时代”文化现象,即在公元前500年前后,由西方的荷马和希腊三贤(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柏拉图)、中东的耶和华、印度次大陆的佛陀释迦牟尼和东方中国的先秦诸子(老子、孔子、孟子、墨子等)元典思想家构成的人类文化出现大突破的“轴心时代”。

有了这条路,欧洲的铁器、金属冶炼术才得以传播,它照亮了欧亚两大洲的历史进程;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罗盘、火药以及丝绸、瓷器等等,也才得以传入欧洲,成为促成欧州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诞生的重要因素。

而这条路稍稍受到阻隔,譬如在十五至十九世纪的奥斯曼帝国时期,由于宗教信仰不同,欧洲商人较少走这条路,又促成了航海家们从海路去寻找东方大陆,于是哥伦布们意外地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从此海洋文明开始主宰世界。 中国领导人现在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就是在古代海、陆丝路基础上的一种质的提升、新的创造。它将陆上文明带与海上文明带组合到一起,将文明交流与现代市场经济组合到一起,将一国一地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组合到一起,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大思路、大格局。

所以,我在跑完丝路重又回到长安后,从自己亲历的感受出发,将“一带一路”的基本精神提炼为两句话,一句是“走出去,谋发展”,一句是“拉起手,共发展”。 “走出去,谋发展”主要针对国内。陆上、海上丝绸之路,“路”就是为了行走,有路就要行走,就要走出去。“拉起手,共发展”主要针对国际。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既是中国的需求,也是从沿途各国的利益出发的。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中国与周边各国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与欧洲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多边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的精神理念和战略布设,是中国当代领导者对广大民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创造性实践的总结提升,同时也承继、弘扬了几千年来广大民众在历史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承继、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并升华为科学的、系统的顶层设计和国家战略。

从这个意义上讲,完全可以将“一带一路”的战略视为我们全民族的创造。“一带一路”精神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精神理念,决定了它对人类文明贡献独有的民族性。

可以说,这便是我在多次行走中对丝路形成的一个宏观的、轮廓的体察与思考,也是我大致的“丝路观”。(文/肖云儒)

(作者:中国当代著名文化学者,“新丝路”首位文化传播大使。)

西部专题
名家专栏
西部动态
西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