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封面人物

科技改变中国—致2017两院院士

时间:2018-01-29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任晓彤

科学界反对的理由是,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高校教改时,学科被细分,造成理科与工科分家,这已被很多人认为是个错误。如果再建立一个工程与技术科学院,可能又会造成科学界与工程界的截然分家。

最后,中央综合考虑后,还是决定进行筹建。筹建工作由国家科委牵头,中科院“辅助”。1993年11月12日,国务院批准了《关于成立中国工程院的请示》。明确了机构名称是“中国工程院”,成员的称谓是“院士”。同时,也将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改称为院士。

1994年6月3日,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

根据“两院”各自制定的章程,允许院士“交叉当选”,即中科院院士允许参加工程院院士的评选,反之亦然。

建筑学家吴良镛、曾担任过国务委员的航空航天专家宋健都是“双院士”,18人中最年长的是材料科学家严东生,生于1918年,最年轻的是原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路甬祥生于1942年,1988年至1995年担任浙江大学校长,199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1994年被聘为工程院院士。

1994年中国工程学院聘任了30名中科院院士担任工程院院士,1995年聘任了4名,此后没再继续。这34名“双院士”也成了“绝版”,目前已有18人故去。

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示意图

火花、火种、点火系

此次,陕西新增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来自陕西4所知名学府: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

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卓有建树,为创新科技推动经济发展做了一个典型的示范。

来自西安交大的管晓宏针对能源、电力和互联网等网络化系统,提出了系统优化、物理安全及信息安全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破解多项难题,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同样来自西安交大的还有郭烈锦,创建了超临界水蒸煤制氢、太阳能光催化多相连续流制氢等能源转化利用的新理论新方法,并将其成功应用于热能动力、航天、海洋石油等多个领域。

西北大学地质系的张宏福长期坚持理论创新与实验技术研发相结合,率先将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应用于地幔地球化学研究中,开辟了岩石圈地幔演化研究新途径,推动了该学科的发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邵明安率先开展了以植物根系吸水为中心的土壤水分有效性动力学研究,完善了植物根系吸水机理模型,提出土壤水分有效性动力学模式,建立了小流域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模型,为农业节水和黄土高原植被建造提供了科学依据。

30多年来,康振生立足西北,率领团队在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害的发生规律、致病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西安科技大学的王双明,长期从事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煤炭行业管理等工作,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为科学地找矿,采矿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理念助力陕西经济发展。

“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引领未来时代发展。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中国人有信心也有能力,去诠释科技‘第一生产力’对‘中国梦’的深刻内涵。”王双明说。

英国《自然》杂志执行主编尼克·坎贝尔表示,中国高质量科研产出的持续增长令人印象深刻。世界上有越来越多最好的研究是在中国发起、主导和完成的。

天地即征程。中国正向未知与未来发起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紧紧抓住机遇,及时确立发展战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这是中国科技创新走向未来的“三步走”战略: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这是面向2030年的重大项目清单,成熟一个、启动一个——航空发动机、量子通信、网络空间、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海深空探测、脑科学……

2018年前后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天和一号”;2019年,中国“彩虹鱼”海底万米深潜器将载人冲击万米深海极限;2020年前后建成空间站……

这是又一个科技的春天。

当如同阳光、空气、土壤、水,带来万物生长的决策、基础、智慧、资金同时具备时,人们相信,创新的中国在科技的引领下必将赢得光明的未来。

西部专题
名家专栏
西部动态
西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