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催生了数量众多的市场新生力量。众创空间作为创新和早期创业重要服务载体,为创意变现实和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的、全要素开放式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陕西作为科技高教和军工大省,科技基础较好,具备发展众创空间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对于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层次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我省众创空间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一、众创空间的来龙去脉
(一)众创空间由来
多年前,欧美“创客”们用不到波音公司1%的成本研制了无人机,实现了众多功能,人们由此看到了创造的力量。如今,这股创造风潮正在席卷中国,被命名为“众创空间”。
“众创空间”,来源于“创客”与“创客空间”。“创客”一词(英语Maker),源于欧洲,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不以盈利为目的,致力于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空间”(英语Hackerspace)的概念,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欧洲程序设计师(始称之为“黑客”)的聚会。2009年,创客空间进入中国。“众创空间”概念的提出,源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在互联网背景下,创客又有了新的定义,他们利用开源硬件和互联网,把更多的创意转变为产品;“创客空间”,是指社区化运营的工作空间,鼓励人们创新。在这里,有共同兴趣的人们(通常是对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科学技术、数字艺术等)聚会、社交、展开合作。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厂,都是众创空间的具体表现形式。创客工作室,为创客提供低价有偿服务,包括办公用房、水电供应、电脑网络等公共设施,以及创意模型、产品制作的材料工具、演示设备和专业指导老师。
(二)众创空间发展
1.发达国家发展到比较成熟历史阶段。经过多年的发展,创客空间作为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和服务平台,促进了知识分享、跨界合作和创意的产品化,对科技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球约有1000多个可以分享硬件和生产设备的创客空间,而且仍以惊人的速度持续增长。如设在德国柏林的非盈利性协会,成立于1995年,约有450名成员,被确认为世界上第一个独立、单体的创客空间。设在奥地利维也纳的高科技社区聚会场所,已经成为全球创客空间的催化剂,是多家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发源地。美国最早的众创空间(Wework),专注于联合办公租赁市场,面积不到300平方米,一个月后就实现了盈利。除了运营办公空间以外,还为创业者提供各种与创业关系密切的交流活动,促进创业者之间、创业者与投资人、初创企业与成熟企业之间的交流搭建业务和资本合作的桥梁。2014年实现了1.5亿美元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30%,市场估值超过50亿美元。
2.国内众创空间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我国第一个众创空间是成立于2010年10月1日的上海新车间。此后,诞生北京创客空间、深圳柴火空间、杭州洋葱胶囊等知名众创空间。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末,全国共有各类众创空间4298家,与国内3200余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00余家加速器、500余家国家级产业园区(高新区和经开区)等组成了完整的创业孵化链条。各类众创空间共服务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近40万家,带动就业180万人,实现了创新、创业、就业的有机结合与良性循环。
3.当前国内众创空间发展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特大型城市的众创空间。这些城市科研力量强、经济发达、信息技术、智能化制造加工配套能力强,政府支持力度大,创客活动比较活跃。如北京的一些众创空间得到了中关村创新孵化器的授牌,享受税收、房屋租赁资金优惠及创业孵化器服务等支持。第二层次,科技基础较好的中心城市的众创空间。如西安、杭州、武汉、成都、厦门等地的众创空间开始起步。但由于产业基础和科技服务限制,众创空间缺乏系统发展规划、政策资金及产业配套支持,发展滞后于一线城市。第三层次,依托高校以及科技园区形成的创客空间,如杭州洋葱胶囊等。高校、科技园区内科研资源较好,能发挥高校教师、学生专业兴趣特长和科技园区内的科研气氛,引发了创客空间的萌动和发展。
(三)众创空间作用
众创空间,是顺应网络时代创业特点,为满足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大众创新需求,把握全球创客浪潮兴起机遇,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
致力发展具有“新服务、新生态、新潮流、新概念、新模式、新文化”六新特征的众创空间,搭建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新型服务平台,与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共同组成创业孵化链条,是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在新时期的演进与升级。
近年来,众创空间在推进“双创”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能够发挥政策集成协同效应。众创空间作为创业创新的服务平台,能够将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二是能够有效降低创新创业的门槛。通过集中办公、一站式窗口、网上申报、多证联办等措施为创新创业企业工商注册提供便利。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对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的房租、宽带接入费用和用于创业服务的公共软件、开发工具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减轻了创业早期的成本支出和人力资本支出。三是能够为创新创业企业和个人提供公共服务。众创空间以为初创企业提供法律、知识产权、财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和技术转移等服务的形式,促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成为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成功的加速器。四是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众创空间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运用阶段参股、风险补助和投资保障等方式,投资于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并在政府的指导下,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创业活动,推动大众创新创业。五是促进创业投融资机制完善。众创空间能够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为投资机构与创新创业者提供对接平台,增强金融和创投资金对大众创新创业的服务能力。六是激发了创新创业的活力。众创空间所建立的创业辅导制度,举办的创业沙龙、创业大讲堂、创业训练营等创业培训活动,在为创业者提供咨询引导服务的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创新创业的社会活力,营造出良好的双创文化氛围。
总之,大力发展众创空间,不仅为创新、创业者提供聚集交流的空间,而且按需提供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服务,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已成为创新、创业要素的集聚地,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引导众创空间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有利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利于新常态下产业迈向中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