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封面人物

康振生 扎根田间地头的赤子情怀

时间:2018-01-29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任晓彤

“我是一位从事植物保护教学科研的普通农业科技工作者,保障粮食安全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广袤的田野既是我的研究战场,也是我的力量源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只有扎根田间地头,才能结出科研硕果。”

——康振生

康振生院士(右)带着学生做实验

瞄准一个方向,顽强攻关30年,破解了被称为“小麦癌症”的小麦条锈病防治难题;坚定一个信念,矢志报效祖国,两度放弃国外优越生活和良好科研平台,义无反顾回国开展科研工作,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生土长的第一位院士;研究成果显著,为国家年均挽回小麦损失20亿公斤以上,年均增收节支达40亿元;研究成果惠及“一带一路”多个国家和地区,将小麦条锈病防治的“中国模式”推广到世界……

要想了解康振生,就必须先了解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通过空气传播的低温真菌病害,这种致病真菌叫条锈菌。条锈病是世界小麦生产的主要公敌之一,常会造成小麦减产10%到30%,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小麦绝产。小麦条锈病的发生规律、致病机理是什么?小麦条锈菌的菌种为何年年频繁变化,而且变化总在中国西北地区发生?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建立起小麦条锈病的“防火墙”?

在长达30年的科研生涯里,不管是在加拿大攻读博士,还是在德国开展合作研究;无论是在甘、陕、川、滇的田间地头调查取证,还是在科研楼实验室的显微镜前,康振生和这个号称“小麦癌症”的病种较上了劲,瞄准一个方向,最终不仅让该病种可防可治,而且把条锈病防治的“中国模式”推广到世界。

康振生1957年生于四川安岳,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进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为植物保护专业的一名学生。一次,老师在“植物病理学”课堂上,讲到一片健康海棠叶子如何被病菌侵染危害致死的过程,引发了康振生对专业的浓厚兴趣和对植物病害深入探索的决心,由此开启了他的科研生涯。

后来,随着对条锈病认识的加深,康振生把视野聚焦在国外。1988年,他前往小麦锈病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加拿大农部温尼伯研究所深造。1991年,他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成为西农与加拿大联合培养的首名博士,随后便回到西农,成为一名大学教师。

多年来,康振生带领团队以病原真菌与寄主小麦的互作关系为主攻方向,从组织学、细胞学、分子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苦苦探索,希望能够破解小麦条锈病谜团。虽然其间不断有研究成果公布,但康振生总觉得,还缺少最关键最直接的证据。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2010年,美国科学家通过实验室接种发现,小檗上出现小麦条锈病。这条不起眼的消息,却引起了康振生的高度关注。小檗是一种枝干上带有小针刺的落叶灌木,在我国南北均有栽培。但我国科学家过去研究发现,条锈菌在小檗上不起作用。

为了查清事实真相,康振生和团队成员踏遍了甘、陕、川、滇4省的山沟。一路翻山越岭、艰难跋涉,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住康振生对科学研究的痴迷,对破解谜团的渴望。“我的导师李振岐教授当年还是骑着毛驴去田间调研的,跟他相比,我能坐着公共汽车去山里已经很幸福了。”康振生说道。

就这样,康振生每年坚持对甘肃陇南和陕西宝鸡等地的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进行考察,经过大量的田间跟踪调查研究,最终获得了重大发现:有性生殖是我国条锈菌致病性变异的主要途径。小麦条锈菌正是在广泛分布于西北山区的灌木树叶——野生小檗长“生儿育女”,才使得新一代病菌成为小麦品种的“杀手”。

2017年8月26日,康振生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植物病理学年评》上,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指出,自然条件下条锈菌有性生殖的发现在小麦条锈病研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康振生团队也被国际同行亲切地称为“杨凌小组”。

条锈菌有性生殖的发现,只是康振生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避免全国病害大流行,打好小麦条锈病的“防御战”,形成一套成熟可复制可推广的防治模式,才是重点与难点。一回回调研,一次次试验,光阴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流逝,康振生也已鬓染霜华,步入花甲之年。时间的广度,得来的是研究的深度和厚度。

康振生团队建立了小麦条锈病异地测报技术系统,病害预报准确率达90%以上;构建了以作物结构调整、抗病品种布局、药剂拌种、冬孢子隔离、小檗处理等为措施的“越夏易变区”治理技术体系,使“越夏易变区”初始菌源量减少40%,新小种出现频率降低50%,抗病品种使用年限延长3年-5年,对全国条锈病有效控制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与有关单位联合构建的“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在我国12个省(市)大规模应用,全国条锈病发生面积降低50%,每年挽回小麦损失20亿公斤以上,年均增收节支达40亿元;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我国近60年来植物保护学科获得的最高成果奖励。

2017年12月1日,是康振生60岁生日。对于当选工程院院士这个超级“生日大礼包”,康振生说:“揭示条锈菌毒性变异的遗传与分子机理工作才拉开序幕,而这也将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展望未来,康振生踌躇满志,因为他坚信,通过自己和同事的不懈努力实现绿色梦想的那一天一定会到来!

西部专题
名家专栏
西部动态
西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