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省庙会文化的现状与特征
庙会,是一项历史悠久的社会文化活动,在乡村文化生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多种原因,庙会在近代史上曾多次中断,今天,国家强盛、社会稳定,庙会正经历着快速的恢复乃至迅速的发展。究其原因,庙会是我国极为宝贵的文化资源,凝聚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传递着和谐、文明、自由等许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对乡村社会建设及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我省的庙会资源丰富,参与人数众多,大型庙会会期可达十万人,经济收入更是令人惊讶,社会参与范围广,从文化部门、商业团体、文艺团体到村民组织、游客、学者等等,五行八作,和谐共处。近年来庙会的复兴,先起于民间,后逐渐被各方认同,不论是计划经济时期借庙会而开展的物资交流大会,还是目前各级非遗对庙会的“国家颁授”,无不说明着庙会在社会中的不可替代性。仅在陕西省第三批非遗名录中,就有灵山庙会、龙门洞庙会、宁陕城隍庙会等11项名列其中。
表面上看,庙会的场景是拥挤、混乱的,人是随意来去、毫无规律的,像一个游乐场外加自由贸易市场。但是,如果细看就能发现,庙会中其实存在高度的社会秩序,这一表象和内涵的反差令人惊讶。实际上,庙会中蕴含着数千年来乡村社区治理的宝贵经验,传承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礼乐文化和艺术美育德育,以此维护并调适着一方乡土社会的公共秩序及伦理道德。其诸多社会功能,在目前看来,是无法被其他文化所取代的。我省历史底蕴丰厚,是周礼的发祥地,更经历了汉唐盛世。提起这些辉煌历史,我们不应该只想到图书馆中的文献和博物馆中的文物,而要能看到保留在民间的、以生活方式和节日庆典为载体的活生生的文化历程。在我省广大乡村地区,以多种题材的民间信仰为依托而产生的庙会,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穿插在人们一年四季的日常作息之中,依据农时,相对集中在夏忙、秋收、正月至三月。这些庙会活动长则七至九天,短则两三天,川流不息、循环往复地对地域社会进行着周期性的建构和重组。这其中所能挖掘的资源和探究的内涵,是难以估量的。
对庙会的学术研究,早在民国时期已经开始,北京师范大学一批民俗学者对河北的妙峰山进行了研究,并有作品传世。恢复学科建设以来,国内对东南沿海地区也做了大量调查。可以说,庙会及其相关的文化现象,长期以来存在于学术关注的范围内。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历史文化传承脉络不尽相同,我省的庙会,与华北地和东南沿海地区相比,有其自身特点。一,相对于华北的“朝山进香”型庙会而言,我省的庙会讲究传统上的“会社”组织形式。二,相对于东南地区以“宗族”为架构的庙会,我省的庙会更强调地缘观念。三,我省的庙会较好地保留着“礼乐”制度。目前,对我省的庙会及其相关活动,研究地还不够深入,这也是导致长久以来忽视庙会、不能正确理解并判断其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原因之一。近些年如火如荼的“申遗”工作,其中许多项目正式来自于庙会,比如曲艺、礼俗等。但是,庙会的内涵,远比其中一个具体项目要复杂得多,并不是把一些元素加总就能成立的。
我省的庙会,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一,以民间信仰为核心的祭祀仪式和崇拜活动。二,以传统戏曲、曲艺为主的艺术展演活动。三,自发的商贸、娱乐、社交活动。也可以说,我省的庙会是以民间信仰为中心、以传统戏曲曲艺展演为传播方式、向商贸娱乐等活动开放的节日文化形态。庙会在乡村之所以能够快速恢复并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首先在于其祭祀仪式和崇拜活动中所对应的“信仰-秩序”关系,其次在于其戏曲曲艺展演中所蕴含的“美育-德育”关系。这两点,是传统文化中不可能由其他文化所替代的。而商贸娱乐等功能,一定程度上已经被替代。因此,在对庙会的学理定位上,不能从现代社会商业文化价值的单一视角来看。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力主文化自信理论自信的今天,本土视角已不是一个大问题,但本土视角中的具体理论范畴,如“乐教关系”“美育-德育”关系等,依然存有许多空场亟待填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