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航空是民用航空的一个重要类别。目前,国际上公认的通用航空器飞行高度一般在2000米左右,属低空空域范围。通用航空产业包括研发制造,基础建设,运营、保障与监管等,已广泛应用于农林业和工业航空作业飞行、训练飞行、公务飞行、通勤飞行、出租飞行、私人飞行以及其他的飞行。
1.国内外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状况
美洲是通用航空最发达的地区,庞大的通用飞机机群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国家。据统计,美国约有22.4万架通用飞机,约占全世界通用飞机总量的64%,有超过19900个通用机场,向公众开放的有2952个。加拿大有超过3万架通用飞机,巴西有超过1万架通用飞机。美国通用航空制造业年均营业额为200亿美元左右,但整个通用航空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创造了年均约1500亿美元的经济产值,超过GDP的1%。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是通用航空发展的根本动力,地域宽广是通航产业发展的前提,航空工业则为通用航空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政府支持则推动了通用航空的持续发展。
中国通用航空产业起步较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呈快速增长态势。2015年在册航空器、通航作业总量、通航企业分别达到2235架、77.9万小时和281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2%、14.8%、17.9%;建立了超过140个以制造业为主的通用航空产业园区,其中国家级园区11个,主要分布在西安、沈阳、成都、南昌、天津、上海、珠海等地;通航保障能力逐步提升,共有210 个运输机场,300余个通航机场。
目前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发展空间。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通航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均 GDP在2013年就达到了6767美元,已具备通航大发展的经济条件;同时我国具有通航产业发展的庞大的人口基础、地域条件和制造配套能力;另外未来高速公路和商业航空运输网将严重堵塞,而信息网络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大大改变,预计人类将出现由城市向偏远地区移居的趋势,则需要相适应的通航交通运输工具。
2.西安通用航空的产业基础
目前,西安通用航空已经形成了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研发制造基础雄厚,机场建设初具雏形,通航运营开始起步。
在研发制造领域,西安是我国大中型飞机研制生产的重要基地,整机研制能力、航空配套能力、研制水平和综合实力居全国首位。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发展,西安已有航空单位300余家,其中国有企业10余家、国有科研院所6家、航空相关院校10余家、民营航空企业200多家,航空从业人员10万人,研发了大运、空警2000、轰6系列、运 7系列,飞豹系列、小鹰系列、新舟系列、军用无人机等8个系列的飞机、50多种型号的大中型军用飞机、无人机,主要研发制造产业园包括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等。目前,我市有众多通航研发制造企业,主要涉及飞机整机、组件、发动机和机载及专用设备的研发制造,其中,研制通用飞机整机的企业7家,机型9种,发动机3家,机载及专用设备13家,材料研发制造5家。这些企业推动了我市通用航空研发制造领域的发展。
在基础建设领域,“十二五”以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顺利完成;航天基地通用机场获批半径8公里通航空域,以航天基地为中心辐射袁家村、华山等直升机飞行网络体系初步形成;警航通航点达20个;蒲城内府通用机场(西安阎良航空基地拥有50年使用权)获批以机场为中心10公里半径,高度2000米的本场通航空域;靖边无人机基地(西北工业大学拥有使用权)获批测试飞行通航空域;蓝田通用航空已完成规划审批。
在运营方面,西安拥有具有通航经营许可证的运营企业17家,拥有在册通用航空器120余架,在建或规划了西安航天基地通用航空特色小镇、西安蓝田通航特色小镇和西咸新区西北工业大学翱翔小镇3个通航小镇。
在运营保障方面,西安具有维修业务的航空企业30 余家,拥有西安咸阳国际机场FBO (运营保障综合体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西北公司、中航工业中航特材工业 ( 西安 ) 有限公司等多家航油、航材企业,拥有航空培训企业15家,从业人员为600余人。在运营监管方面,建立了航空器审定中心和信息化平台,低空空域改革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