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了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总体发展目标,并正式提出将作为城市群核心的西安建设成为我国第九个“国家中心城市”,西安乃至整个西北地区在未来规划当中的重要性跃然纸上。虽然这一规划出台较其他城市群晚了一些,但西安人民依然倍感欢欣鼓舞。毫无疑问,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和关中平原城市群进入国家战略,为“大西安”发挥优势、创造条件、把握机遇提供了绝佳的契机。
综观已经获批的国家中心城市与城市群,多数濒临江海水系,水运交运的便利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天然优势。而西安作为内陆地区的新晋成员、后起之秀,势必要探索出新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东南沿海地区及城市一直占据着发展先机。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与国际形势不断变化的新时代背景下,西安若只是单纯地复制和套用沿海地区与城市的发展模式,就难以寻得新环境下的突破与进展。从城市群发展规划看,对“向西走,向内看”的重视,势必会成为西安等西北地区城市发展的突破口与快车道。相比于当下我国的各中心城市与经济发达地区多数所具备的良好的先天禀赋与区位优势,在西安身上所肩负的更多是未来的、全新的发展方向与观念,是更具特色的建设与发展之路。
产业经济专家、作家、书法家金乾生。
不可否认,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西安所面临的短板与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产业实力弱,经济总量小,国际化、市场化、数字化程度低,资源吸纳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和内需消费能力不足,相较于东南沿海地区,西安作为关中平原城市群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民营经济、外向经济的活跃程度方面还存有差距。在城市群内的其他中小城市发展上面,可提升的空间十分广阔。
要从机制上、根本上有效地盘活区域活力,调动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在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上深入下大力气。通过现代化的金融体系为当地的区域发展提供有效助力,在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上为社会经济发展添砖加瓦,西安应当成为改革的桥头堡和创新的试验田。
作为西北重镇,西安此番获批建立国家中心城市,其意义及影响远远不止于西安本身。对于整个关中地区,西北五省,乃至国家战略意义层面上,均可以起到标志性的引领作用。
在改革开放持续深化落实到位的新常态面前,如何将既有的深厚积淀与开放包容的态度相结合,是正确把握发展方向的关键——体制上深化改革,思想上创新开拓,文化上包容自信。西安的繁荣发展,不仅在为国家建立起稳定的西北门户枢纽,更重要的是开拓出一条具备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从而由后进追赶转向引领超越,争取为我国接下来的发展改革树立新的思路与方向。
国务院的批复明确提出,《规划》实施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为目标,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以创新驱动发展、军民融合发展为动力,以延续中华文脉、体现中国元素的风貌塑造为特色,加快高端要素和现代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人口和经济集聚水平,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充分发挥关中平原城市群对西北地区发展的核心引领作用和我国向西开放的战略支撑作用。
产业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群的发展,关键在于产业集群的建设与带动作用的发挥。抓住了产业集聚发展这个龙头,以 “一带一路”所提供的国际市场为驱动力,壮大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提升大西安的中心城市功能,就牵住了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的牛鼻子。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形态决定社会形态。每一种经济生活,都有一种与之对应的社会生活。比如,狩猎活动与母系氏族部落对应,游牧生活与父系氏族部落对应,农业经济与村落社会对应,工业经济与城市社会对应。我们现在一条腿已经迈入网络经济时代,另一条腿跨入了国际化社会的大门。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先导,城市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工业化衰竭的城市,就是死城,没有工业化的城市,就是鬼城。工业与农业最大的区别,就是规模化大生产与一家一户小农生产方式。工业生产是让人放下锄头,大量进入工厂,使用机器进行劳动,于是有了城;制造的产品要进入商业流通领域去销售,于是有了市。人聚为城,物易为市,社会分工出现大调整大变化,趋向行业化专业化,这就是城市化的由来。
城市化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伴随着科技革命的兴起,强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大提升。与科技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生产关系特别是生产的组织管理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与手工业相适应的家庭小作坊早已成为记忆,与传统工业相适应的大小工厂也越来越行不通了,而现代新兴产业的形态是由同一产业链上的要素规模化聚集所形成的产业集群,其发展条件是由全产业链和国际化资源与市场支撑以及大网络、大数据、大金融、大物流等大服务构成的产业生态,在这样的格局与背景下,我国的城市化与新型城镇化仅仅依靠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经验是不够的,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人口众多内需市场巨大的优势,同时密切结合网络化、智慧化、全球化的趋势,立足当下,放眼长远,科学规划,协调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在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力量推动和一些成功项目的示范效应带动下,新型城镇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形成了投资过热与泡沫化、同质化等明显的问题,有的地方已经出现了挂文化旅游羊头圈地行房地产之实的情况。看看大中城市的各类产业雷同、政策雷同、模式雷同的开发区和房地产泡沫就不难知道,运用房地产开路的城市化模式已经成为过去时了。下面结合本人从西安高新区到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再到如今的渭北工业区二十多年的实践与思考,就新型城市化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第一,产业化是立市之本,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和必由之路。迄今为止,在这个世界上,尚无一个不搞产业化而实现城市化的先例。中国曾经是手工业最发达的国家(没有之一),丝绸、陶瓷、茶叶三大手工业产品在很长的历史时期行销大半个地球,使GDP总量和白银储备雄踞世界第一,但是,正是因为没有摆脱家庭小作坊的生产方式,导致了我们最终没有能够率先走向产业化与城市化。当今国内经济最发达的华西村、南街村、南山村等地方,虽然名字依然叫村,但事实上已经通过工业化实现了城镇化。产业不是一家一户的小商品生产,而是一个庞大的资源经营体系与财富创造过程,它有三个基本特征:即面向市场和用户的商业性特征,产业链条完整的系统性特征,产业要素规模化聚集的集群化特征。中国的农业如果不能完成产业化经营的目标,所谓城镇化就会落为空谈。
第二,专业化是产业化的关键和根本出路。在产业化的总体目标下,产业定位就显得至关重要。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禀赋和地理位置,实施差异化的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而一业为主、多业关联、相互支撑、持续发展,既是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也是产业发展的实际经验与方法。事实已经证明,单一产业经不起市场变化和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因生命力脆弱而不可持续,而靠单个公司或能人搞一个项目,也大都热闹一时,很快陷入冷清。所以,确定一个带动性强的主业,形成关联产业的配套与聚集,建设丰富多样的产业生态系统,虽然很艰难,但是必须遵循的原则。不管是粮食、蔬菜、水果,还是其他特色产业,有产品生产,有金融支持,有物流与商业配套,有各类专业要素包括技术、人才保障,才有可能形成产业形态从而健康发展。而这些相关产业链上要素的规模化聚集,不仅能推动产业的集群化,也一定能加速新型城镇化。
第三,企业化是专业化的基本条件和组织保证。按照产业定位和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实施专业化分工,链条化配套、市场化合作、城镇化承载、集群化发展,以产业化带动城镇化才能一步一步成为现实。但是,专业化分工不是政府行为,而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发生作用的结果。就拿农家乐来说,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是普遍现象,但陕西袁家村的做法就打破了这种传统,走出了餐饮带动乡村文化、乡村文化带动旅游,旅游带动商业销售、商业销售带动农副产品加工这样一条路子。在发展过程中,村党支部的核心堡垒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发挥市场机制,使农户逐步认识、学会并走向公司化、专业化,而且整个袁家村实现了企业化、集团化,走出去发展,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成功的范式。
第四,一体化是新型城市化的快速通道。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是产城一体化,即上面所说的以产业化催生和带动城镇化,有产有城,产城同步;另外一层是指城乡一体化,即在发展产业、建设城镇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把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和产业工人,离开这一点,产业化和城镇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五,生态化是新型城市化的最大优势。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布局不合理与集中度过高,导致了中心城市的无限扩张,同时引发的拥堵、污染等大城市病愈演愈烈。未来的趋势不会再延续城外的人往城里走,而是城里的人往城外去。往何处去?一定是生态环境最好的地方去,所以新型城镇的生态将成为制胜的法宝。
第六,智慧化是新型城市化的方向。网络、电商、微商、大数据等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物联网、人工智能、卫星通信等技术使智慧城市不再是专业人士的遐想。在这个大背景下,新型城镇化的启动建设既是经济发展的机会,也是推进智慧化的优势。如果超前谋划,高起点布局,完全可以在国家与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后来居上。(文/金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