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来宾们:
大家好!我争取在15分钟左右讲一个大题目的要点。这个题目是:《17世纪清朝初期中国学术史上的两大家:东南的黄宗羲与关中的李颙》。请大家多多指正。
在我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学术史上,群星璀璨,其中东南的黄宗羲与关中的李颙,特色独具,在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黄宗羲的《明儒学案》
黄宗羲(1617—1695年),其父黄尊素是明末被宦官惨杀的东林党人。江苏无锡有东林书院,书院的对联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党人是当时的读书人,他们反对明朝宦官的黑暗政治。黄宗羲在青年时期,就参与了政治活动。后来,清军南下,他在浙东组织力量进行抵抗,结果失败。在十七世纪,明末清初,还没有条件把每个人的政治背景弄清楚,所以黄宗羲可以由政治斗争转向学术研究,其学术成就记载于中国历史中。
清朝初期,黄宗羲独自编撰《明儒学案》,所谓 “学案”就是今天所说的学术流派,此书所叙述的学术人士有200多位,书中既有这些论学之士的学术观点,也有关于他们的资料汇集。《明儒学案》最后一卷卷名为《蕺山学案》,此学案是关于黄宗羲的老师刘宗周的学术资料和学术思想。刘宗周(1578—1645年),山阴(即今天浙江绍兴)人,讲学于该地的蕺山,学者称他为蕺山先生。刘宗周早年反对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党,揭发明朝种种弊政。清军占领南京、杭州后,他绝食而死,其著作编为《刘子全书》《刘子全书遗编》。刘宗周深受北宋时关学开创者张载(1020-1077 年)的思想影响。张载影响了刘宗周,刘宗周又影响了黄宗羲。由此可以看到,关中与浙江绍兴虽有千里之遥,但山河挡不住思想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关中之学与东南之学的交融,在中国学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有其独特点。首先,它论述的不是一家的学术思想,而是明代诸家之说。关于论述一家(洛学)的学术思想,南宋时大儒朱熹的《伊洛渊源录》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志。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所论是明代诸家的思想学说。这是新的学术创造。
还有,《明儒学案》一书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大问题,就是:何谓“学术”?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一书中给“学术”一个新的定义,称之为学术乃是天下之公器,学术的价值要靠天下人来评定。不能靠君主一人判定其是非。君主所是未必是,君主所非未必非,由此引出了一场学术思想的大变革。这是黄宗羲的大贡献。后来,他草创,黄百家、全祖望补修的《宋元学案》,也反映了这种相反相成、和而不同、不主于一尊的学术观念和思想。
二、清朝初年学术思想的另一种走向
与黄宗羲处于同一个时代,“不事二姓”,固守名节,同时在学术上有高深造诣和新观点的思想家,关中大儒二曲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李颙(1627—1705年),字中孚,号二曲。早年讲学于江南,后来到关中书院讲学。他是周至(本作盩厔)人。山之曲谓之盩,水之曲谓之厔,因以为号,人称二曲先生。
康熙帝于42年至关中,要见李颙,李固辞。地方官以其著作进呈,康熙帝书写四个字“关中大儒”。后来清朝多次召见,颙以死相拒,不肯往见,在家筑一土室,日处其中,只有大学问家顾炎武来访,才肯出面交谈。
“不事二姓”并不是二曲先生的贡献所在。他在学术上的贡献,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论述:
1.二曲先生是理学家,他始终尊奉理学,既接受朱熹之说,也赞同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将此二者结合。在这方面,他没有学术偏见。
2.二曲先生和朱熹在一点上相同:他们都认为《大学》一书是入学之门。《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就是“三纲领”。接着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方面,也就是“八条目”,阐述实现“三纲领”的途径。对此,朱熹有所阐释,成为《四书》入门的指导。
二曲先生没有反对朱熹的上述讲法,但他的阐释有新意,认为,“明明德”的主旨在于自信与运用,这二者不可分。有了自信,才能很好运用;在运用中才能巩固自信。
3.二曲先生是理学家,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心性修养论,认为,儒学中的《六经》《四书》,卷帙浩繁,但其中有一条主线,他称之为“悔过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