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时政新闻

肩负新使命 迈向新征程 ——2018全国两会速记

时间:2018-04-27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刘少华(实习)

天安门广场上红旗飘扬。

历史庄严的时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通过!”

2018年3月11日15时52分,大会主持人话音刚落,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内,雷鸣般的掌声已经响起。

3月11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这里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是投票表决宪法修正案草案。

15时许,当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步入会场时,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历史必将铭记这一时刻——

15时10分,大会开始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

现场工作人员发放表决票。确认与会的2964名代表每人均拿到一张粉红色的表决票后。主持人宣布开始写票。

这一刻,万人大礼堂内格外肃静。肩负亿万人民重托,代表们作出郑重表决。

15时24分,坐在主席台正中的习近平首先起身,全场响起热烈掌声。习近平稳步走向主席台上的票箱,将手中的表决票郑重投入票箱。此刻,掌声如潮。

这掌声,是对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的坚定拥护,是对人民领袖的衷心拥戴,是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法治国、依宪执政的高度肯定。

主席团成员一一走向主席台上的票箱,投下神圣一票。

欢快的乐曲声中,2964名代表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有序地走到分设在会场各区域的票箱前,将凝聚人民意志的表决票一张张投下。

当大会主持人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通过”时会场里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这掌声,是2900多名现场代表的由衷表达,是亿万人民的共同心声,是对宪法修正案的高度认同,更是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无比自信。

这是彰显程序正义的法治实践——

在此之前,代表们在本次大会开幕当天就听取了关于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随后几天内,代表们进行了认真审议、充分表达意见,一致赞成将草案提请大会表决通过。

代表们认为,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确认了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这是1982年宪法实施以来,最高立法机关第五次对国家根本法的修改。从党中央提出建议,到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宪法修正案草案提请本次大会审议,再到大会期间多次审议、补充完善、投票表决,这段法治进程,是依法治国的生动实践,体现出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巨大优势。

全国人大代表、基层法院审判庭庭长厉莉倍感振奋:“亲历宪法修改,我感到无比神圣和自豪。作为一名基层人民法官,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践行宪法精神,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作出更大贡献。”

“今天一定会写入历史!”全国人大代表、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应和走出会场时情绪激昂,“宪法修正案高票通过,代表了人民的心声,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让我们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

神圣的使命感

奋进在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征程上,人民政协顺利完成又一次新老交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汪洋在3月14日下午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当选全国政协主席。会议同时选出24位全国政协副主席。

3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五次全体会议。习近平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会议还同时选举栗战书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选举王岐山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3月1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六次全体会议。根据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提名,经过投票表决,决定李克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最令人动容的是新的领导团队的就职宣誓仪式,习近平左手抚按宪法,右手举拳,庄严宣誓。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铿锵有力的宣誓声响彻人民大会堂。

60年前的9月15日至9月28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举行第一届全体会议,这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当时在全国普选的条件还不成熟,自上而下地建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也难以进行。所以在建国初期,确定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经过几年的过渡和积累,在 1953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普选,自下而上逐级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胜利召开,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这部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至此,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根本法的形式正式确立。

回顾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时的盛况,展示一个甲子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走过的光辉历程,对于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60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

全国人大代表来自各行各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以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构成为例:一线工人、农民代表468名,其中有45名农民工代表,占代表总数的15.70%;专业技术人员代表613名,占代表总数的20.57%;党政领导干部代表1011名,占代表总数的33.93%……

陕西省代表团68人,共向本次大会提交议案19 件,均已全部立案。议案内容瞄准新经济、新业态,前瞻性、针对性很强,涉及制定共享单车管理法、新能源汽车管理法、物流法、电子商务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军民融合促进法、学前教育管理法、土壤污染防治法、金融机构破产法等,以及修改收养法等多个方面。

会议期间,陕西省代表团代表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责任担当,依法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紧扣经济社会发展脉搏,积极建言献策。截至3月14 日,陕西省代表团代表已提交建议186件,内容既涉及国家各领域建设,又聚焦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反映陕西人民群众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多个方面的诉求。建议内容涵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大西安”建设、加快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等多个领域,包括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方略、进一步加快发展通村客运、增加对中西部铁路的投入、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设黄河生态带、重视老年人精神抚慰等多个方面。

西部专题
名家专栏
西部动态
西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