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有关盘古开天辟地及女娲创造人类的传说历史久远,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揭示了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从而可以看出这众多神话的虚构成分。但是有关炎黄事迹的传说,却并非完全虚构,含有不少历史事实的影子。其中有关炎黄两大部族的演变,历代学者做了大量考证,积累了丰厚的文献资料,近代在这方面的工作成就尤为显著。
黄帝陵
人类的发展历史植根于地质史的第四纪时代。这一时代在地质史上又分为更新世与全新世,而在考古学上则分为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大约至今二百万年到一万年期间。这一时代极大地影响着与人类密切相关的自然界变化,也就是所谓的冰期和间冰期的更替,当时地球经历了剧烈的气候冷暖变迁,陕西的自然环境就形成于这种演变之中。在第四纪时期,陕西的先民们充分利用由北向南逐渐形成的陕北高原、关中平原和秦巴山地三大区域多种构造地貌格局,进行着各种活动,修生养息,同时也促使具有特色的文化得到不断发展。
据史学家考证,在距今约200多万年前后,地处山西和陕西两地域的巨大汾渭古湖中心地带的堆积层厚度达300-700米,而陕西汉中、安康两个盆地边缘也被湖泊环绕,陕北高地只有零星小湖存在。在渭河沿线边缘,开始了黄土的堆积过程,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渭河盆地两岸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到了大约距今100多万年前后,被侵蚀的地带陆续下沉,汾渭古湖水域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分别是渭河水系和汾河水系,陕南的小湖泊逐渐消失,而陕北及秦岭北坡的黄土堆积则继续加高,其黄土地貌轮廓基本定型。
据环境考古专家研究,在更新世时期,陕西曾发生过多次大的气候变化,在全球气温普遍下降的影响下,出现了几次大的冰川运动,先后经历了冰川来临、间冰期气候逐渐转暖与冰川后期诸阶段。在这种变化中,秦岭主峰太白山曾存在过小型山岳冰川,其生态变化对陕西尤其是关中平原的气候影响极大。此时的黄土高原为干旱草原气候,当温暖期间则变为森林草原气候,从现在太白山的地形地貌可见这种现象十分明显,尤其是从植物分布上可看出寒暑交替变化状况的历史遗迹。
在第四纪期间,随着气候寒暖交替与生态环境的变化,生物群落也随之变化,以便适应客观生存环境,陕西地区动物群的变异体现了这种规律。在干冷期,陕北的动物群以草原动物群为主,关中和陕南则以森林动物群为主;在气候逐渐变暖时,一些喜欢温暖的动物群分布范围扩大,开始向北移动。这种地区地貌的变迁和形成过程也为原始人类文明的孕育提供了自然生态条件。
远古祖先所经历的文化活动是与自然环境变化相伴随的,陕西存有极为丰富的有价值历史遗迹,是我国发现古人类遗骸最多的省份,其遗存地点达100多处。这些遗址和文物充分佐证了陕西古人群落的进化状况。大约在100多万年前,在中国广大地区就有人类生活着,从距今100万年前到1万年前是原始社会的群落社会。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进化经过了猿人、古人和新人诸阶段。当古人进化到新人阶段时,出现了人种分类。居住在陕西的猿人生活环境比较优越,当时正处于气候由寒变温暖,由干旱变湿润之际。此时关中地区地貌侵蚀加剧,河流周围的地貌不断下沉,灞河逐渐形成,这时候也是关中地区黄土地层主要生成时期。距今约110万年的蓝田猿人就生活在灞河两岸,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遗址也位于此地,半坡遗址的发现向人们提供了关于半坡氏族社会的全景,他们以农耕为主,兼饲养家畜。同一时期,在临潼附近发现的姜寨遗址、宝鸡地区多处仰韶文化遗址,都证明了远古时代陕西先民们开始过起农业为主的生活。
公元前3000余年,处于黄河中下游的各部落逐渐形成,这时候在北部的部落推举黄帝为首领,西部部落推举炎帝为首领,东部部落推举蚩尤为首领,这些部落大量吸收周边各文化元素,各自形成了一个凝聚核心。后来,由于种种利害冲突,黄炎两大部族联合起来在涿鹿与蚩尤发生大战,蚩尤战败被杀。这时候炎黄文化也开始逐渐发展形成,炎黄文化从一开始就呈现出相互融合之态势,具有多样性,而人们对自然环境与社会进化的认识也在这种环境中不断深化。在部落融合与文化进化中,炎黄两大部族在器物发明方面也获得显著成就。传说黄帝发明了舟车、弓矢、屋宇、指南车等,河图洛书以及文字等此时也出现了,黄帝之妻嫘祖发明了养蚕、制衣服。炎帝崇拜太阳,教民耕耘,开刀耕火种之先河,他还尝百草,兴医药,打开了中国农业和医药的世纪。
所以炎黄时代被视为中华历史上第一个文明时代。据《周易》记载:“黄帝,刳木为舟,致远以利天下,服牛乘马,引重心利天下。”《史记》上说:“炎帝是中国古代帝王之一,传说他教民耕耘,故称神农氏。”伴随着这些进步,炎黄两大部落也日益发展壮大起来。
关于他们的具体情况,当时因无文字,故无法记载,多为传说,认识也不够一致。据后世《国语•晋语》记述:“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另有一种说法:黄帝是炎帝之后的人物,生于黄河中游陕甘交界的黄土高原,之所以取名轩辕是因为他的世族曾经在被称为轩辕的地方活动过,古人有以地为名的习惯。还有一种传说黄帝所在部落是从炎帝部落中分化出来的,以从事农耕为主,活动于陕西和山西的北部,即后来修建的长城沿线一带。传说,黄帝修德振兵,以德治天下,一道修德,唯仁是行。之后,他率部落东进到黄河中游,实施了有利于社会发展之策。关于他在陕北黄土高原的活动情况不少史书均有记载,如《史记》与《汉书》等,还有《列子》《山海经》《大荒西经》《左传•成公十三年》《国语•晋语四》等典籍,记载了有关其后裔白狄、周人等在陕北活动的记述。另据专家考证,之前在神木市发现的石峁石城遗址,其年代为龙山晚期与夏代初期阶段,与黄帝活动的时间大体相当,故石峁石城被初步认为可能是黄帝部族的居住地,也有学者认为是黄帝的首府昆仑城。历史上还有一种“五方天帝”传说,以金木水火土对应东南西北中,人为地把五帝分在不同方位,把伏羲列为东方青帝,南方为炎帝神农,西方为白帝少昊,北方为玄帝颛顼,中为黄帝轩辕。其实这很不科学,违背了历史真实。竟然把属于旧石器时代的伏羲与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炎黄二帝及黄帝之长子少昊与孙子颛顼并列共同治理天下,显然这只不过是神话之虚构。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国家和陕西考古部门普查发掘,在陕西省西部宝鸡地区发现炎黄文化遗址达六七百处之多,其中距今约6000多年的关桃园遗址,出土20多件耒耜,正是炎帝时代标志性的农业生产工具。
有的地方还发现一部《炎帝志》,记述众多有关传说和神话,但未载明成书的岁月和编辑机构等。其中说到:“炎帝出生于宝鸡天台山,亦卒于此,山上留有祭祀炎帝之平台。”并说,炎帝部族出于生存和发展之需要,逐渐向外地迁徙,一支走向西,一支沿黄河向东南方向迁徙,另一支留于当地继续繁衍。
历来关于炎黄二帝的生卒岁月和活动地域流传甚多,不少地方建有他们的陵寝和庙宇,以致引发关于其真假众多争论,其实这并无真假之分,都属于纪念性之建筑,寄托了炎黄子孙对始祖的缅怀之情,争论并无真正历史意义,如仅从民俗角度考虑,是无可非议的。至于祭祀活动,我主张不要有排他性,多一些地方祭祀有什么不好,应该欢迎有更多的人来纪念和缅怀祖先!
炎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多年来,广大历史学家和考古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获得了丰硕成果,今后将进一步进行更广泛的调查研究,充分利用考古成果,对一些专题开展深入研讨,力争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张勃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