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名家专栏

王蓬:书生本色学人风范(一)

时间:2018-05-29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刘少华(实习)

编者按:日前,陕西作家王蓬历时三十年寻叩古道, 完成的《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从长安到拉萨——唐蕃古道全程探行纪实》《从长安到川滇——秦蜀古道全程探行纪实》丝路系列作品(增订夲)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三部六卷力作,共1644页, 182万字。内容宏富,文史兼备、图文并茂、雅俗共赏。这套系列作品曾分别在2008年、2011年、2012年由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西安出版社出版发行, 媒体介绍,多次获奖,引发蜀道“申遗”;入选陕西重大文化精品项目;获得包括国家图书奖、陕西省第二届优秀图书奖、柳青文学奖、全国首届徐霞客奖等各种奖项。其中《从长安到罗马》被列入“2011中国国际经典出版工程”,翻译为英文在国外发行。

王蓬三部六卷丝路系列作品共1644页182万字

作者听取意见,历时三年修改,其中《中国蜀道》由首版25万字增订至58万字。为配合秦蜀古道申遗,更名《从长安到川滇——秦蜀古道全程探行纪实》;其余两作也进行了增订修正。能让读者感受到三条历史悠久的古道百科全书式的独特景观,欣赏到古道沿途引人入胜的风俗长卷,和“一带一路”新丝路日新月异的壮阔变迁。

这套丝路系列作品是陕西省委宣传部推出的重大文化精品项目。一经出版便被新华社、人民网、华夏经纬网、文化艺术网、中国图书网、陕西传媒网、中国甘肃网、三秦都市网等多家媒体网站重头推出。《中华读书报》(4月25日)刊发书评,仅新华网浏览量近50万。引发读者广泛关注,本刊特地就这套丝路系列作品的相关问题对作家王蓬进行了专访。以下是王蓬的口述。

我曾经不止一次思索叩问自己何以走上文学道路而不是别的道路? 如果说因兴趣爱好或受到什么人影响才搞文学,似乎也显牵强。因为我小时候委实没有祖母或外祖母讲述天上或地上的神话。亲戚朋友以及和我年纪相仿的兄弟姐妹及表兄弟姐妹中不仅没有人搞文学,甚至没有一位和艺术沾边,或做工、或从政、或当教师、或做厂长。唯独我和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这只能归结于我的生活经历。在几代中国人都难以忘怀的1958年,我刚10岁,在邮局工作的父亲突然被宣布为“历史反革命”开除公职,全家下放到陕南乡村劳动改造。一夜之间的巨大反差,对我幼小心灵上的撞击可想而知。这且不说,一到农村,便是一连串的斗争和运动,天灾与人祸,大跃进、公社化、炼钢铁、吃食堂、瓜菜代……无一不是九死一生,如经炼狱。之后,16岁便务农,进山、伐木、割柴、砍竹、拉车、种地……不是三年五载,而是漫长的18年。可以说,自1958年起中国农村经历的一切变故与改革,中国最底层的农民所遭遇的一切酸甜苦辣我都亲身经历,身受感同。然而,不仅没被击倒摧跨,还学会在农村能够学到的生存本领,造屋修房,娶妻生女,炼出一副强健的体魄,体味出世事的艰辛,更重要的是清楚明白了阅世处人的基本道理。人类社会运转了几千年,自有其惩恶扬善的基本规律,即便是农村没有进过学校的农民,虽无文化,但却务实,长着自己的脑子和眼睛,有判断是非的基本标准,不以一时一事为转移,任何主义或思想企图改变这些都是徒劳。

西部专题
名家专栏
西部动态
西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