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名家专栏

王蓬:书生本色学人风范(一)

时间:2018-05-29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刘少华(实习)

 

1980年陕西作家群左起京夫、路遥、蒋金彦、徐岳、邹志安、陈忠实、王蓬、贾平凹、王晓新

1983年王蓬出版第一本书

之后,我因创作出版短篇小说集《油菜花开的夜晚》,也是整个国家发生根本性变化,破格调进汉中群众艺术馆。又在全国600多名青年作家的竞争中,考进仅录取44人的北京中央文学讲习所(鲁院)、北大首届作家班学习4年。这是另一个话题了。多年间,我在全国150余种报刊发表800余万字的作品。在多家出版社出版60夲书。一晃,离那个秋雨连绵的日子已经过去40多年。

1984年3月王蓬考取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

长篇小说《山祭》、《水葬》分别于1987年与1991年由漓江出版社和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从1984年春天到1988年夏天,我先后在鲁院和北大学习,那会儿正是文学新潮不断,国外各种书籍也被介绍到国内,萨特、加缪、罗丹、马尔克斯……很多。我在北大图书馆还看到一本美国作家房龙写的《房龙地理》,采用文学的手法描写山川河流、城镇乡村,自然景物都被赋予了生命,他甚至像介绍某个人一样去介绍美国、日本、比利时或澳大利亚,讲这个国家的方位、历史、习俗或者与某个国家的情仇恩怨,让人在十分轻松中认识了庞大复杂的国家。这种写法一下就吸引了我,觉得许多过去不好表达的东西都在心中鲜活了起来。我到处买这本《房龙地理》,当时没有买到,却在三联书店买到史念海的《河山集》。读这些大家的作品能带来各方面启迪。比如,我们对唐代的理解往往是以唐诗、书法、绘画、歌舞为视角,觉得那是一个强盛时代,但史念海的文章却是从长安的地理环境谈起,他考证出那时是整个地球的温暖期,植被茂密,八水环绕,人类开发有限。这就开拓了我们对唐代长安的了解空间。阅读这些作品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开始用文化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生活的汉中,总结出要想深入认识汉中的两条线索:一条是沟通南北穿越秦巴的秦蜀古道,因为千百年间,影响这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莫不与古道相关;另一条是由西向东,贯通汉中全境的汉水,从根本上说,正是汉水这条母亲河造就了美丽丰饶的汉中盆地,我们赖以生存的农畜产品、乃至衣食住行莫不与汉水相关。于是产生了全程踏访蜀道和汉水的念头。但是,从北京学习回来,并没有付之实践,一方面是手边缠着几部中篇小说和人物传记,另一方面还缺乏考察蜀道或汉水的必要准备。一晃几年,1991年一下出了四本书:长篇小说《水葬》、中篇小说集《黑牡丹和她的丈夫》、传记文学集《流浪者的奇迹》、散文集《乡思绵绵》。截至那时,已经创作出版两部长篇小说、十几部中篇小说和传记文学、60多个短篇和100多篇散文,也就是《王蓬文集》前四卷的主要部分已完成。用杨建民教授的话说:“在此之前,王蓬创作的中短篇小说结集为《油菜花开的夜晚》《隐秘》《黑牡丹和她的丈夫》;散文结集为《乡思绵绵》《京华笔记录》;关键是捧出了两部沉甸甸的长篇小说《山祭》《水葬》。不仅开陕南长篇小说创作风气之先,更被陈忠实誉为“是写那个时代生活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生活的教科书与历史的备忘录,应该留给这个民族的子孙,以为鉴戒和警示。王蓬当是最前趋的思想者和最具勇气的探索者之—。”王蓬还被称为“描写山区风俗风情画与山村女子的能手”(王汶石语)。由此奠定了王蓬在文学界的地位。1993年6月王蓬当选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连任几届,长达20年。(见杨建民:《王蓬的创作道路与文学成就》见《秦岭》2013年·春之卷)

西部专题
名家专栏
西部动态
西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