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名家专栏

王蓬:书生本色学人风范(一)

时间:2018-05-29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刘少华(实习)

 

下一步该怎么走,似乎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其实也可以继续沿着纯文学的道路走下去,事实是当时还酝酿过一部长篇,写一个家族半个世纪间的起落沉浮,列了提纲,勾画过人物表,还试写了两章,因为当时一个朋友约稿,是四川文艺出版社的,他看了《山祭》《水葬》之后,专程到汉中谈这事,在他之前就赶写了两章,想让他把握一下文本和语境,他看了挺有信心,说这次争取写出个有动静的获个奖什么,但他走后,我却怎么也鼓不起劲来写了,因为我从写作的第一天起,我从来没有想到为获奖去写作,由于性格以及对文学的理解,这种心态影响到后来。一想到朋友的期待,一想到为获什么奖,反而泄了劲、腻味。所以陈忠实写《白鹿原》一直保密,说像蒸馍馍一样,不敢把气泄了是有道理的。

作者历时十年考察秦蜀古道

1992年,汉中市委、市政府支持拍摄的蜀道系列电视片《栈道之乡行》,由我撰稿。正合我探访古道心愿:褒斜道、金牛道、陈仓道、傥骆道、米仓道,整整跑了一年。我除了全程参加拍摄还要阅读资料,这才感到开始阅读一本无尽的大书。给人的启迪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阅读涉及古道、金石的学术史料,会很枯燥。山西作家韩石山也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青春作赋;中年治学;晚年搞乡邦文献。意思是人年轻时有激情有想象适宜搞文学创作、中年有积累和阅历不妨研究学问,晚年为家乡留点文字。踏访蜀道时,我四十多岁,人到中年正好治学,接触这些史料时,因从小受父亲影响喜欢文史,很快就能融入其间,尤其是一边踏访一边阅读、文献与遗迹结合,容易弄得清楚,还能发现问题,比如严耕望教授的《汉唐褒斜道考》体大思精,是研究汉唐时期褒斜古道的重要文献,但其中有个观点:斜谷长、褒谷短,我们全程走完褒斜道就发现不对,斜谷仅70余公里,褒谷长达200余公里。这位大学者客居香港、台湾,一生并未到过褒谷,所以出错。

动笔之前,我多次思考的—个问题是:怎么写?写给谁看?方志典籍,文言叙述,除专家或业内人士,极少人涉猎。蜀道也就留下种种谜团,鲜为人知。考虑自上世纪“五四运动”,白话文新文学肇始,已近—个世纪,读者多为接受新式教育。因此,蜀道写作必须考虑受众应为最广大的读者,也就是说采用准确、简洁、生动的文学语言。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自己先吃透史料,梳理的清楚明白。才有可能在枯燥难懂的典籍与读者之间架起桥梁。我概括为:以史学的视角看蜀道,以文学的笔法写历史。我把这些作品定位为学术性的文学作品。尽可能注意文字的感染力,对史料能不引用的尽量不引用,非引用不可的也融进叙述之用,不特别注解,让读者没有中断之感,注意表述的节奏感,宁快勿慢,明白通晓,雅俗共赏。以便吸引更多的读者。

我举个例子:什么是栈道?《韵会》称:小桥曰栈。《汉书》载:栈道,飞阁复道相通也。《辞海》中说:我国古代在峭岩上凿孔、架木、铺板而成的道路。最权威的记载是石门石刻的开山之作《汉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简称《大开通》中所写:“始作桥阁六百二十三间,大桥五,为道二百五十八里。邮亭、驿置、徒司空、褒中县官寺并六十四所。” 蜀道研究专家郭荣章的解说是:“栈道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则设置驿。”

我在《栈道》解说辞中写为:“这些凌空飞架的栈道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湍流绿波之上,时而一廊,时而一阁,时而一楼,时而一亭,是何等的考究和华丽,又是多么雄奇和壮美,无怪盛唐大诗人岑参走在这宛若游龙的空中阁道上由衷地发出咏叹:

数公各游宦,千里皆辞家。

一笑忘羁旅,还如在京华。

采用文学笔法,既有史料依据,又能唤起读者心中美感,也理解了什么是栈道。10集《栈道之乡行》完成,精编版《栈道》上下两集一个小时,由赵忠祥解说,中央电视台播出,有20多家省台转播,还获得了陕西省1994年电视专题片一等奖。我也由此对蜀道产生浓厚兴趣,断断续续历时十年完成了对多条秦蜀古道的多次探访,写作规划也逐步完善。计划整部书稿应包括坐落于秦巴腹地,与蜀道通塞兴衰紧密相关的马道镇、江口镇、华阳镇、嘴头镇四座古镇;蜀道必经的牛岭、凤岭、柴关岭、兴隆岭四道山岭;始终与蜀道为伴的褒水、斜水、傥水、骆水、沮水、酉水、嘉陵江、西汉水八条河流;以及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七条古道的探访来完成。整部作品比如修建—个院落,正房偏屋、四梁八柱、门庭过道、门窗斗拱都矗立起来,至于那些门敦、瓦挡、滴水、踏步也就不难配置。正好用蜀道沿途群众生存生活状态,风物风情来装修点辍。我写秦蜀古道结集的有《山河岁月》《中国蜀道》《秦蜀古道》,多集纪录片《栈道》等。

其中, 2008年在北京出版的《中国蜀道》引发广元牵头招开蜀道沿线城市研讨开发蜀道旅游,乃至于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文物专家罗哲文牵头的申遗提案采用了《中国蜀道》中对蜀道功能的六项概括:生命之路;智慧之路;战争之路;邮传之路;贸易之路;石刻之路。去年又整合到“从长安出发”的丝路系列中,更名《从长安到川滇——秦蜀古道全程探行纪实》也是因为获得新材料,在褒谷鸡头关发现驻藏大臣裕刚清光绪29年进藏时的碑刻《福德兆民》说明秦蜀古道连接中原与大西南乃至西藏的交通要冲。(未完待续)(本刊记者/钟一  口述/王蓬)

西部专题
名家专栏
西部动态
西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