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代娣工作中
敢梦敢拼:在中国西部,创世界一流
1994年,在全中国的“南下热潮”中,28岁的范代娣做了一个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决定——放弃留在上海工作和出国深造的机会,回到地处西安的母校——西北大学。彼时的她,刚从华东理工大学博士毕业,是中国生物化工专业的第一位女博士。
初回西大,范代娣只有3000元的安家费、5000元的科研启动金,以及每月400元的工资。“我和学生一起挤在40平方米的实验室里。在进行初期的类人胶原高密度发酵中试时,我们还借用了生命科学学院的设备和场所。”说起这段岁月,范代娣没有后悔,“‘儿不嫌母丑’,学校条件虽不及外头,但毕竟是我的根。”
实验环境艰苦,而人源性胶原的发酵工艺又非常复杂,范代娣和学生轮班守在实验室里:“为避免产生失误,必须在实验室实时监测调控,否则一点点的纰漏都有可能会让之前的努力白费。”很“拼”的她和她的团队,在三年的时间就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并申请了发明专利。
“拼”是一以贯之的。“博士期间做发酵实验,虽然有一名本科生助手,但我不放心,都是自己守在实验室。”这个“守”,常常就是一整天的观察分析和监测,吃饭常让师妹们带,冷热不均、不按时吃饭带给她莫大的后患。她回忆,“后来急性胰腺炎下了病危通知,还休学了三个月。”尽管有这样的折磨,也没有影响她的科研进度,在博士毕业并没有论文发表要求的那些年,范代娣三年发表了9篇研究论文,如期毕业。
“在实验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没有失败,哪来的成功?”聊起研究中遇到的困难,范代娣显得很乐观,“有了困难,要勇于迎难而上,通过查询大量资料和分析尝试才能突破困境,才有可能最终渡过难关。”
如今,在大家看来已是“功成名就”的她仍然很“拼”。学生说,只要不出差,范老师准在实验室泡着。对于范代娣来说,实验室才是让她最安心的一个地方。
苛刻的“女王” VS 亲切的“妈妈”
生活中的范代娣衣着明快、端庄优雅,1966年出生的她看起来比同龄人年轻很多。谈话间,她脸上总带着灿烂的笑。
然而在学生眼里,范代娣却是一个“女王范”十足的人。“每次只要听到‘噔—噔—噔’的脚步声,就知道是‘女王’来了。”学生张乐打趣道。今年研三的她提起自己的导师,说得最多的一个词是“严厉”:“范老师每周都会听我们汇报,常常会当面提出很直接的质疑。”张乐接着说,“老师十分注重培养我们的国际视野。相应的,她会提供最好的实验条件,凡是和学习、实验相关的,她从不吝惜给我们配置最好的资源。”
“有时候,范老师会像妈妈一样,让我们很感动。她常常给我们带零食,出差都会带特产回来。”学生姜西娟说,“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她亲手做的槐花麦饭!”
当谈到学生们都称导师“老板”的话题,范代娣笑谈,“他们才是真的‘老板’呢!” “我非常愿意成为一位能够点亮学生心智的教师,但我确实是一个有些‘苛刻’的人,因为要为他们尽心尽力‘打工’呀。”范代娣很享受带学生的过程。
她是苛刻的“女王”,也是亲切的“妈妈”,更是一个坚定明媚的女子,满腔热忱地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不仅关心资助自己团队里家庭困难的学生,范代娣还是陕西省“红凤工程”的形象大使,资助了许多贫困女大学生完成学业。她说,这也是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
传承“大爱”:致力全人类健康美丽
对于将自己的成果转化方向最终投向医疗领域,范代娣说,这离不开父亲“乡村医生”这一职业对她的影响:“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常常夜半被叫醒出诊,没几个囫囵觉。医者仁心,父亲是个有‘大爱’的人,我想要用我的方式来传承。”
要做好研究成果转化是个大工程。范代娣以“一种类人胶原蛋白及其生产方法”发明专利技术入股,组建了西安巨子生物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也创立了属于她自己的科研团队。范代娣常说,“做大事,必须要靠团队。”目前团队人才辈出,被评为“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团队成员中,大多都是范代娣的学生。
近20年来,范代娣和她的团队一刻不曾停歇地走在研发路上。团队的研究集中在美丽健康和预防医学两个方向,一个是围绕系列胶原类材料及其系列产品,另一个是多功效高生物活性去糖基人参皂苷(主要在预防医学和新型抗癌药物方面)。目前,团队研发正在有序推进,科研成果分别进入转化、行政审批、临床试验不同阶段。
2016年,范代娣团队共转让了7件专利,如主要用于用肌体组织粘膜修复的类人胶原蛋白粘膜修复凝胶,具有非常乐观的应用前景。(记者/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