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时政新闻

“走向大开放是海南发展的主线” ——专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时间:2018-06-11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刘少华(实习)

 

记者:您谈及海南发展的动因时,经常提到“改革开放”,尤其强调“大开放”。哪些因素决定了海南要发展必须实行“大开放”?

迟福林:海南的生命在于开放,本质在于开放,发展的前景在于开放,这不是一般意义的开放,而是更大程度的开放。

作为岛屿经济体,海南发展面临多方面制约:第一,难以形成支撑自身发展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第二,产业结构的不完整决定了岛屿经济体内在的发展一定要和外在开放融合起来,如果没有开放,就难以实现内在活力;第三,岛屿经济体的人力成本和物流成本比较高。此外,人才引进也受到一定限制。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目的就是实行大开放,走向国际市场。“大开放”一直是海南追求的目标,也是基本实践。

“大开放”是指全方位的开放。为了实现开放改革,海南进行了不断探索。建省之初,海南就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新体制,为推动全国的政府改革机构提供了经验。1988-1990年,海南率先推进价格改革,改革粮食购销体制。1991年,海南率先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2015年,海南又在全国率先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下一步,面对南海战略、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历史机遇,海南希望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开放,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

商业面积7万多平方米的三亚国际免税城是集免税购物、有税购物、餐饮娱乐、文化展示于一身的旅游零售高端商业综合体。

记者: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伊始,就曾向中央请示建立海南特别关税区,但后来这个设想被搁置了。在建立自由贸易港方面,目前海南具备了哪些现实条件?

迟福林: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这对海南是一个极大鼓舞,是海南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

为了加快旅游产业项下自由贸易进程,可以探索实行旅游产业项下生产资料免关税政策。在严格管制的前提下,对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原材料的进口实行零关税;对建筑配套用品、设备的进口实行零关税;对大型旅游设施所需的基建设备、电气设备和会议设备进口时,核定总量之后免征关税。比照相关政策,对从境内采购进入海南的旅游生产设备和维修零部件,视同出口予以退税。

同30年前相比,海南建立自由贸易港的现实基础和时机更加成熟。

第一,区位优势。海南的特殊性在于它将成为我国泛南海合作的先导区,以泛南海旅游合作圈的形成为突破口,促进泛南海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和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联系,充分发挥我国在南海战略的特殊作用。

第二,建设自贸区已经具备了基础条件。现在,海南基础建设显著提高。环岛高铁全线贯通,博鳌机场建成运营,推进美兰、凤凰两大机场改扩建;新增万吨以上港口泊位38个,新海港、邮轮母港和游艇码头等建成使用,“四方五港”功能不断提升。

第三,目前,海南的产业结构可以形成服务贸易发展新高地。香港服务贸易占比92%,澳门93%,海南约56%。发展空间还很大,如果将这一比例提升到80%,将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当然,海南的服务业也面临一些转型问题。海南岛的传统服务业占比多,现代服务业少。未来,要重点发展医疗、信息、健康等现代服务业,以此加快转型的速度。这才是打造国际旅游岛、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相适应的转型。

“走向大开放是海南发展的主线”

记者:海南在开放改革中走过了30年,期间经历了哪些重要的发展阶段与历史节点?

迟福林:海南30年的发展大致可以分四个阶段。

1988-1993年是海南大开放、大改革的高潮期。这五年,海南的GDP增长保持在 25%-42%。1992年,海南就赶上了全国平均发展水平。

1994-1998年,海南进入发展低潮期。当时房地产行业引发了严重的市场泡沫。于是,国家全面控制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业,泡沫破灭。同时,因为当时海南产业基础非常薄弱,改革开放政策落实不到位,使得“淘金者”期望落空,很多企业和个人在这一时期选择了离开。海南陷入了不知何去何从的迷茫期,发展速度明显下降。

1998-2009年,海南开始探索新的出路,希望拉动产业升级,在发展工业还是发展旅游方面徘徊过一段时间,期间上马了造纸、炼油、大化肥等工业项目,但是后来发现对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通过不断探索,最终确定了海南重点发展“旅游”这一方向,由此进入新阶段。

2010至今,海南以打造国际旅游岛为抓手,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去年,海南接待游客超过670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超过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812亿元。

记者:从数据看,去年海南的境外游客占比不到2%。您认为未来两年内要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海南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迟福林:国际旅游岛的内涵很丰富,不仅是吸引境外游客的到来,更重要的是为国内游客提供国际化的产品和服务。

当前,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突出矛盾是国内不断上涨的国际化、服务型消费需求,与服务业开放程度低、国际化产品供给不足、国际化服务水平不高、国际化环境不优之间的矛盾。

2009年,以国际旅游岛为抓手,海南走上了发展的新路子,发展水平实现较快增长。第一,随着全国消费升级之后,对旅游的需求增大;第二,随着海南旅游逐步提升,具有国际化的旅游。国际化不一定是境外游客进来多少,尽管这个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给境内游客提供一些国际化的产品、国际化的服务、国际化的标准。我们正在努力提高;第三,海南旅游正在从岛内走向岛外、从陆地走向海洋,比如打造泛南海旅游合作圈。现在海南可以从海口、三亚坐邮轮到印尼、菲律宾、越南;还有从海南直达的飞机到吴哥、万向等东南亚这些地方,包括飞俄罗斯的一些航班。现在还在加快建设邮轮母港,目前三亚、海口的邮轮港口已经投运。未来两三年会通过购买、并购和合作等方式加快这一进程。

今后,国际旅游岛需要进一步开放,提供更多国际化的旅游产品,增加大型娱乐、体育赛事,建设滨海公园等;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服务体系,在国际化服务体系和标准下推进国际旅游岛。

同时,海南要营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为此,政府监管要到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要到位,相关服务要到位,政策环境要公开透明。下一步,海南要在营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方面做出更大努力。

记者:除了旅游之外,房地产对海南发展影响重大。最近海南房地产限购政策再次加码。您是如何评价房地产对海南发展的作用,您对房地产健康发展有哪些建议?

迟福林:回顾这30年,房地产对于海南的发展功不可没,很大程度上拉动了海南的投资和经济增长。2017年,海南房地产业增加值437.54亿元,增长20%。

但是,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海南投机性房地产特点突出,出现了畸形发展。前面谈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海南的房地产热,当时不像现在炒住宅,而是炒办公楼,当时去海南注册的企业数量一年高达上万家,大量资本投向了办公楼宇,地皮价格最高的时候被炒到650万/亩。

今年3月31日,海南省发布《关于做好稳定房地产市场工作的通知》,再次加码房地产限购政策,这是不得已的办法。海南炒房子的短期行为太多,会把海南长远大势炒坏。限购是为了房地产结构更合理、服务性更强、更适合人们长期居住。

我认为,未来海南房地产要从投机性向需求性、服务性转变。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未来海南的房地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在海南人口900万多,未来人口会有较大增长,所以房地产的需求量还很大。第二,我国的中高产阶层消费者对海南环境、空气、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在增大。只要今后相关的服务条件能够跟得上,这部分人群非常愿意去海南生活。第三,今后的房地产应该和高品质的服务融合在一起。这是未来海南房地产发展的方向——以中产阶层为主,为其提供系统的、高品质的服务。

西部专题
名家专栏
西部动态
西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