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西安已是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西安不仅是国家认定的历史文化名城,而且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著名古都。随着2014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西安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5处遗产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西安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从原来的1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增加至6处。众多古迹遗址赋予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城市吸引力。2017年,西安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8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633 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6% 以上。高规格、国际化的会议亦成为“西引力”的一种注解。从欧亚经济论坛、世界文化旅游大会会址永久落户西安,到丝博会、国际通航大会、首届世界西商大会再到各种专题性国际会议陆续在西安召开,西安的城市魅力日益凸显。西安已经具备了举办高规格国际会议、展览、活动的基础,有实力、有优势承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 陕西打造“一带一路”核心区,不仅有硬科技作为支撑,随着中国(陕西)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挂牌成立,陕西又多了一个重要抓手。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西安正在激活其厚重的中国文化遗产和丝路文化遗产,重塑西安作为中华文化和丝路文化核心区的地位。西安今年推出的以“西安年·最中国”为主题的春节活动系统整合了西安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的新年民俗和文化展演,推出了灯会、庙会、社火、无人机灯光秀等18类180多项活动,生动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打出了“最中国”的城市品牌。“五一”小长假期间, “春舞大西安”千架无人机光影盛典在西安城墙永宁门前的南门文化礼仪广场盛大举行,形成万人空巷的壮观场景。1374架无人机飞越城墙、腾空翱翔,在古老的西安城墙前,完成了一次穿越古今的时代对话。一个古老积淀与现代科技融合辉映的四方之城,一个“历史+文化+科技+创意” 的当代长安,在此刻实现了时代的交接、伟大的传承、再腾飞的起航。
西安的特殊地位让其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开展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方面承担了更多使命。如何更好地发挥陕西文化、教育、旅游等优势,如何推动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不断深化?探索人文交流新模式始终是陕西自贸试验区的重要思考点和发力点之一。合作创办“国际交通学院”,促进中俄文化交流;建设西安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对外文化商品贸易平台;建立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物数字化交流合作平台,探索文化贸易新领域…… 挂牌一年多来,通过一系列制度、机制和模式创新,陕西自贸试验区构建起民心相通的坚实基础。
找准了定位的西安,追赶超越的步伐日益加快。在近日公布的2017年全国26 省会城市GDP位次表中,西安上升最快, 2017年实现GDP7469.9亿元,位居26个省会城市第8位,超过了合肥、济南、沈阳。在上一年,西安在省会城市中的排名是第 11位,在2012年,则居第13位。韩国驻华大使卢英敏这样评价西安:“陕西省基础设施健全,拥有航空等尖端产业,并培养出很多优秀的人才。韩国有句话是‘想看中国的过去,要到西安’,但我认为,想展望中国的未来,也要到西安来。如今的西安是‘一带一路’,尤其是可以拉动亚欧 30亿人市场的核心城市,期待更多韩国企业在陕西省落户,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伙伴。”
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是大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历史交汇期、黄金机遇期、任务叠加期。国际化大都市是国家中心城市走向世界的升级版,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首先应建好国家中心城市,对标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辐射亚欧非的重大使命,全面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提升综合实力,增强对全国经济版图的支撑作用,引领关中平原城市群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新增长极。
千年古都、古丝路起点的历史文化价值,是西安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的特殊优势。应重塑西安的丝路文化核心区地位,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深化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开拓“文化+”金融、旅游、贸易、科技等新渠道,打造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世界文化之都,特别是继续深入推进年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及其与“硬科技”的创新性对接、创造性转化,让“西安年·最中国” 成为系统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全面体现中华魂魄和民族根脉的大舞台。
陕西打造“一带一路”核心区,不仅有硬科技作为支撑,随着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挂牌成立,陕西又多了一个重要抓手。(文/徐蕴峰,国声智库执行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