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蓬在林则徐流放新疆曰记中记载的山丹定羌庙拍摄
王蓬在拉萨
由蜀道写作到丝绸之路的探访,应该说是很自然的事情。丝绸之路起于长安,但长安的丝绸远不能满足需求。战国时修筑的都江堰,使巴蜀早获蚕桑之利。蜀锦品种繁多、华贵高雅、精美绝伦,所占丝绸产量份额不小,唐时成都有织机 5000多架,故成都有“锦官城”美誉。由长安经新疆至西亚诸国丝绸之路,所需的蜀锦便是通过秦蜀古道由成都运往长安。蜀道写作期间很自然地衔接上了丝绸之路。时间上也有交叉,我对丝绸之路的探访最早可追溯到1983年,在考文讲所时到兰州,黄河穿城而过形成的气势给我留下难忘印象。专程探访起始于1997年暑期,20多天去甘肃、青海、宁夏,写了一组六篇作品,由此开始丝路的正式探访与写作。
与蜀道相比,丝绸之路要陌生一点,牵扯面广,从长安到罗马,橫跨欧亚,线繁、面广、人众、事多,要把握住不是件容易事。好在有探访蜀道的经验。首先定位:以史学的视角看丝路,以文学的笔法写历史。
2008年9月王蓬《中国蜀道》专著出版首发式
我以为探访丝路能不能发现问题是深入了解的关键,比如蜀道探访中发现严耕望教授的斜谷长、褒谷短的错误。发现问题的途径是深入思考。首先发现的问题是《史记》记载霍去病公元前121 年,春秋两次“将万骑出陇西”大破匈奴,使千里河西归汉。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史学界并无争议,但霍去病从哪儿过的黄河却让人生疑,万人万骑,无桥无船,况史书记载:“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今日,不要说大江大河,就是茫茫大海,人类也能以不断发展的科技力量征服,跨海大桥与海底隧道不时见于报刊。但黄河上游的大桥最早记载是明洪武年间在金城关(兰州)所修铁索浮桥,碗口粗细的铁索飞架黄河,成为万里黄河第一桥。在当时的条件下,历30年完工,取名镇远桥。
300多年后,林则徐去新疆,过此桥的记载是:“出西门过黄河浮桥。计二十四舟,系以铁索,复有集吉草巨梗联之,车马通行。此天下黄河之所无也。”仍与之相符合。镇远桥历明清两代,400 年之久。
现存兰州中山黄河铁桥,为清政府1909年所建,铁桥曾在新中国成立后加固而沿用至今。除了建桥渡过黄河之外,常用的办法,还有选择水流平缓地段,采用渡船过河。比如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两万多名红军在陈昌浩、徐向前领导下,在甘肃靖远虎豹口以16只木船,历时五天五夜,渡过黄河,也就是后来兵败祁连、探究不尽的西路军。
王蓬用30年创作的古道系列作品
王蓬丝路系列三部六卷共1644页,182万字
2011年《从长安到罗马》隆重首发
历史上也有利用严冬结冰渡黄河,比如金兵攻打北宋。但霍去病是春秋出战,河不结冰,也无法踏冰而过。发现问题其实就是寻找线索。引发我探访了黄河上游青海、甘肃、宁夏的临津渡、金城渡、虎豹口、蹬囗等多处古渡,察看山形水势,分析比较,大胆推测:当年霍去病只能选择较大支流尚未汇入黄河的上游,趁水势较小,直接涉水过河,进入青海境内,再沿大通河越祁连山,进入河西走廊,才有可能在六日之内“过祁连、抵焉支山”。突袭匈奴,夺得千里河西。俗语“马浮江,牛浮海”意思是牛马都有一定的涉水本能,若组织有序,选择河水平缓无激流险滩,涉渡黄河是可能的事情。直到2009年我在西藏博物馆看到一张 1951年解放西藏时,西北军区骑兵团骑马涉渡长江上游沱沱河的情景。从图片上看其河口水量不比黄河差,这说明战马直接渡河的可能性。综上所述,霍去病当年渡过黄河的渡口,只能是甘肃永靖临津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