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头图头文

王蓬:书生本色学人风范(二)

时间:2018-07-19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王星苑(实习)

我所以对拉卜楞寺深感兴趣,是因为曾读到和其相关且有趣的史料。抗战时节,国民政府曾号召全国捐金购买飞机。其时,群情踊跃,真正地无分南北、人不分长幼,都愿尽抗战守土之责。其时,富裕省市不过捐机10架,贫困省份举全省之力不过捐献几架,豫剧演员常香玉四处巡演,捐赠一架飞机曾轰动全国。但甘南拉卜楞寺竟一次捐献银元可购30架飞机,却被岁月湮没,不大有人知晓。我在对此壮举赞叹之余,又生疑虑:以区区边地,分散牧民,何以筹得如此巨款?成为内心一种牵挂。

2013年英文版《从长安到罗马》出版

1998年我任陕西省政协委员,分在文艺界,也许王蓬、王蒙叫着方便,每年都被安排与一位叫王蒙的书法家同住一个房间,我赠他拙作,他回赠书法作品,我惊讶这位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年轻书法家笔墨除富有天然情趣之外,还有汉唐金石余韵。他告诉我从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长大,母亲何正璜时任碑林博物馆的专家、陈列室主任。之后,王蒙又赠我几种全系他父母编著的辞典般厚重、堪称巨著的专著画册、碑刻集萃等。印象至深是由他母亲何正璜主编的画册《古都西安》,几百页码,图文并茂,用几种中外文字全面介绍古都西安的历史、古迹和文物。图片精致,关键文字准确、简练、优美,非有深厚学养不可为之。此时,我才知道王蒙母亲何正璜是全国文物考古界杰出的专家和学者,她生前一直是全国政协委员。再是一册由60万字和500余幅版图组成的巨著《从长安到雅典》,系王蒙的父亲、我国老一代美术家、西安美院教授王子云著。面对这些巨著,顿生一种高山仰止之情。

读何正璜女士写于20世纪40年代的《东方的梵蒂冈——拉卜楞寺》,正好解决我心中对拉卜楞寺的疑惑。抗战时节,王子云被国民政府任命为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团长,曾对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文物古迹进行系统的调查考证。何正璜任考察团秘书,在这期间,他们有幸参加了在拉卜楞寺举办的一场蒙藏联盟的盛大婚典,了解到拉卜楞寺在藏传佛教六大寺院中位于第五,甘川青康藏边地区及内蒙古、北平,包括山西五台山等一百零八寺均归其管辖,教权广大、僧民众多。

其时,主持寺庙的活佛为嘉木样五世,原籍西康理塘,作为转世灵童入住拉卜楞寺。其兄黄正清亦是一位传奇人物,高大英俊,曾在兰州接受共产党人宣侠父影响,思想开通,通晓汉语,时任甘南保安司令,为掌握藏兵的实权人物。正是他驮载着数麻袋银元到战时陪都重庆捐金购机。这次亦是他的长子迎娶拥有甘南蒙古七千户牧民的蒙古亲王之女,其场面宏大豪华,让人叹为观止。何正璜在文章中写道:

客人络绎不绝,所送礼品大约均是现洋。豹皮、狐皮、猞猁皮、貂皮、獭皮及藏人手工所织之 “褐子”等,我们立于廊下静观,一藏民自提名贵之皮毛一捆,后随一衣着破旧之藏人,背一桶状物,内满盛雪白之银元,由接待送礼者引至大厅中,我们才看见里面已堆满了皮毛及现洋。皮毛并未分类,堆了大半间房,现洋也已堆成高丘,当这藏人倾倒其桶内之现洋时,白亮之光,铿锵之声,令我呆了半天,因为我实在有十多年未见过一块现洋了。尤其这成山的现洋,恐怕除了当年银行的出纳,常人也定少见及……出门后,看见一路向司令部送礼的,不绝于途,我心中不觉非常难过,藏民背着沉重的现洋,提着名贵的皮毛,毫无表情地进去。他们并不考虑少送、送坏些,甚至不送,相反的,他们仍旧抱着能开金石的虔诚,自动的、陶醉于宗教感召的,将几十年甚至一生的辛苦储蓄,默默地都倾倒在那大厅里。

王蓬著作

我以为,这便足以解释甘南拉卜楞寺何以有巨款为抗战捐献30架飞机。其实钱不捐献购飞机,也会拿出来去修寺庙。

富于戏剧性的是1949年9月解放军逼近西宁、兰州,首先进入甘南和拉卜楞寺的工作组组长竟是一位文学前辈,我所敬重的著名作家杜鹏程。他在其收入《杜鹏程文集》卷四的战争日记中,详细记载了进入甘南及拉卜楞寺的各种见闻。他惊讶拉卜楞寺“首先是有名的五口大锅:四口烧茶、一口做饭。最大的一口有四尺深,直径近丈”。他还发现“藏族信奉喇嘛教,妇女较漂亮,就是不讲卫生,其美丽不下汉人,甚觉可爱”。杜鹏程作为进入藏区的首位党代表,其任务之一便是动员安多藏区的保安司令黄正清起义。可惜,时间不足1月,工作刚刚展开,又突接王震司令来电:“立刻返回兰州,随大军进疆。”

接下来的故事,又被我采访过的一位专家接续,他叫李范文,汉中西乡人,20世纪50年代中央民族学院的研究生,专业便是藏语。1958年实习时进入甘南藏区,担任甘南藏族自治州州长的正是杜鹏程当年策动起义的安多藏区保安司令黄正清。可惜的是这位历经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并被国共两党都授予少将军衔的传奇将军, “文革”中曾与夫人双双蒙冤,遭到迫害乃至入狱。进入新时期彻底平反,任甘肃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1997年去世,享年95岁。李范文由甘肃回校即被打成右派,后到宁夏。20余年的底层生涯,他不仅没有消沉,反而因银川曾为西夏国都,近水楼台加刻苦钻研使他成为著名的西夏学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那年在塞外名城银川采访他时,已近80高龄的李老兴致极高,竟然带我去了银川刚建成的标志性建筑三馆(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两中心(会展中心、市政中心)。不知怎么扯到甘南,扯到拉卜楞寺,引发老人滔滔不绝的话题,使我心中关于拉卜楞寺的故事得以完整。同时, 还为丝路写作增加了两篇有文化內涵的人物传记。一篇是写王子云何正璜《学人夫妇:敦煌往事》;另一篇是写李范文的《一个人和一个王国》,一举几得。(文/钟一 口述/王蓬)

西部专题
名家专栏
西部动态
西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