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论坛>>丝路文化

陕西文学:守恒求变 血脉永续

时间:2018-07-19 来源:西部发展论坛 编辑:王星苑(实习)

作为东方文明腹地、中华文明主要发源地和周秦汉唐等十三朝古都所在地的陕西,在中国当代文艺的发生、发展中,依然延续着绵延数千年的文脉和延安文艺精魂,并已经形成了作为中国当代文艺主流传统实践基础的“陕西经验”。

当代文艺主流传统从陕西出发

中国当代文艺的主流传统是从陕西出发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延安文艺拉开了共和国文艺的序幕。以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标志的文艺思想,以及新秧歌运动和《白毛女》《黄河大合唱》《王贵与李香香》《荷花淀》等一大批文艺作品对这种文艺思想的践行,还有成立于延安的鲁艺、民众剧团、延安电影团、新华通讯社陕西文学:守恒求变 血脉永续 □ 李震(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等大量新兴的文艺机构和文化组织,奠定了共和国文艺的出发点。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的第一次文代会,正式确立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即将开始的新中国文艺中的指导意义,而且在文艺思想、文艺队伍、文艺体制等各个方面的建构中,都延续了延安文艺中形成的传统。

延安文艺传统在陕西发生绝非偶然,也不仅仅是由于特殊的历史际遇,而是与陕西的历史文化和区域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毛泽东《讲话》中的许多思想来自文人创作与陕西民间艺术、地方戏曲紧密相连的实践,也来自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文化传统。如果人们比较一下毛泽东的文艺观与《诗经》、与《史记》、与杜甫诗歌、与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所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等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文艺传统,就会明白它们是一脉相承的。

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延安文艺家和文艺机构留在了陕西,如柯仲平、马健翎、胡采、柳青、杜鹏程、石鲁等等,他们就像种子,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将延安文艺的思想和实践一代一代在陕西传播下去,孕育出了以柳青、杜鹏程、王汶石、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红柯等为代表的几代文学陕军;以石鲁、赵望云等为代表的长安画派;以马健翎、陈彦等为代表的秦腔现代戏;以吴天明、张艺谋为代表的,将中国电影推向世界的西部电影;以刘炽、赵季平等为代表的民族音乐,以及以王愚、肖云儒、畅广元、李星、孙豹隐为代表的陕派文艺批评等等。半个多世纪以来,这几代文艺陕军成为延安文艺传统最坚定的践行者,走出了当代文艺的中国道路,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陕西经验”,成为中国当代文艺主流传统开创与延续的重要实践基础。